资料中心

中华丘氏大宗谱·八郎公系谱之三(<一百二十一>附录篇 不敢强其所

字号+ 作者:网站编辑 2017-03-31 09:38

不敢强其所不知

不敢略其所已知

——部分先祖所处年代横排世系纵贯时间编年表

(制图:丘树勋)



 

——部分先祖所处年代横排世系纵贯时间编年表注解

邱家儒  丘树勋

 

【编者按】根据总会二届八次理事长扩大会议关于“统一认识,不再争论,各认所属,加快大宗谱编纂步伐”的精神,现刊登邱研文宗亲绘制的丘氏部分先祖编年表,供研究核实参考。

据相关资料,各地迁杭始祖有:法远公960年迁上杭倒湖,焕耀公1100年迁上杭洞口田,生于1190年的致政公1208—1224年间迁上杭太平长流,天爵公1229—1235年间迁上杭白砂,立郎公1230年迁上杭,必仁公1246年左右经商上杭时入赘胜运里韩富豪家娶韩八娘为室,宋末(1277年)韩八娘同惟长、惟福、惟禄到上杭南坑开基,晞公(1219年生)之妣韩一娘同三子三四郎、三五郎、三六郎于宋末(1277年)迁上杭胜运里太拔城前坝(见秀强宗亲《全县皆祖三五郎说法不确》一文)。

宋末至整个元朝,种种原因,在上杭区域风谓不名,只以郎称,例八郎公子孙曾玄一脉从个位至万位排行“八郎、二十七郎、三五郎、四十三郎、百二郎、千一郎、万二郎、念一郎”等名称。几百年后的明朝中期开始编谱,限于交通不便、音讯难通,很多编谱者牵强附会,形成现在“三五郎公世系”和“继龙八郎公世系”等典型集合体。

据1938年荷公编纂《上杭县志》称上杭丘氏“全县皆祖三五郎”,现部分宗亲相信“全县皆祖,一脉相承”,则三五郎公迄今七百多年,后裔一百多万,如只认三五郎公,则其他先祖失却香火,也有悖于自然繁衍规律。

我们根据面向全国各地、材料众多的条件,发挥编纂委员会的平台,将收集的材料分期提供给宗亲们研究核实。各地宗亲们认属哪个世系,由各地族谱主编组织研究决定,总会不作一字修改。

【注1】丘和:《旧唐书·丘和传》载:“丘和,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卒,年八十六。由此而推,和公生年是552年。”和公是《二十四史》立传的丘氏先祖。

【注2】行恭:《旧唐书丘行恭传》载:“行恭,唐麟德二年(665年)卒,年八十”。由此而推,行恭公的生年为586年。他是《二十四史》立传的丘氏先祖。

【注3】崇公:据宁都谱载:隋炀帝大业十二年丙子(公元616)生。

【注4】渎公:据宁都谱载:唐高宗李治麟德二年乙丑(公元665)生。

【注5】文仲:据宁都谱载:唐中宗李显嗣圣元年甲申(公元684)生。

【注6】齐之,据宁都谱载:唐玄宗李隆基先天二年癸丑(公元713)生。

【注7】乔公:江西修水谱载:“公偕幼子法章从福建邵武禾坪迁江西修水,后唐闵帝李从厚应顺元年(934)卒葬泰乡曹里”。(其墓尚在)。

【注8】法从:公元904年从福建邵武禾坪迁建宁丘家排,殁葬丘家排高坑尾。碑文刻:“生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法从公为文仲公九世孙,文仲公684年生,距法从公生年计194年,传九代,代距21.5岁,符合人类传衍规律和旧社会早婚的习惯。

【注9】法言:为乔公三子,行三郎。现谱馆收集的文仲公开基地江西宁都灵村清康熙四十七年三修谱至民国六年九修谱共七部族谱俱载:“三郎公讳法言,自邵武禾坪迁广昌官溪,转迁连城高地,娶吴氏六娘,子三:十一郎、十二郎、十三郎”。

法言公生殁失考,但其胞兄法从公坟碑刻有“生于唐乾符五年(878)”,其父乔公殁于公元934年,则可知法言公必定在878年后、934年前出生。法言公为文仲公九世孙,其再从堂叔父摄生公生于公元925年,提生公生于924年。这些先祖的生年都有准确记载,可与法言公作横向佐证。按照纵贯时间的方法,生于1214年的伯一郎距934年长达280年传二代;被元军杀死于上杭白沙的伯十郎儿子万三郎公距公元934年长达约400年传三代,故他们的祖父和曾祖父不是法言。因此中华丘氏族谱研究总会于2002年10月8日作出的《关于三郎法言非三五郎之父的结论》是正确的。

那么三郎法言怎么会成为三五郎公的父亲呢?清光绪十年(1884)福建上杭丰稔伯十郎裔孙邱纯公曾有介绍,他在得广公世系谱所载的《重修丘氏忠实堂世系谱序》中云:“余神弛梦寐,思始祖上尚有自出之祖,三五郎独无所自耶!天何限我知源脉之难也?历访十有余年,并未见有。壬申暮春,(1872年4月)得江西兴国宗叔名毓锟,系丁卯科举人,到来拜祖,言及家谱实难考究,伊乘拜祖而访世系,历往宁都建宁等处,无得考详,伊至宁都州录有彼处原谱,历稽我祖遥遥相接,秦汉以前,不可溯矣,自南梁间二居士,世居河南洛阳,始以河南为郡,……传至三郎公讳法言,妣韩氏、生三子,孟名三四郎、季名三六郎,仲名三五郎讳继虞,兄弟三人,原居汀州宁化石壁都,因宋末兵燹,兄弟奉母韩氏,移上杭太拔城前,后母寿终,扶櫬与公合葬于宁化” 。

江西兴国人毓锟公跋山涉水,两度抵杭。了解到大地村惟禄公系清道光二十六(1846)年族谱记三五郎公字淑敏、号玉銮;伯九郎房族谱记载三五郎讳锡、父念三郎,母韩一娘,兄三四郎,弟三六郎,而伯十郎房三五郎自出之祖并未见有的情况下,又得悉上杭黄岩有三五郎墓,上杭城里有“邱氏总祠”,为攀附行恭一脉望族,进而希望将上杭源流世系纳入来自江西宁都的心理作祟,将宁都三修至六修谱详载的三郎法言妣吴六娘改为韩一娘,子三:十一郎、十二郎、十三郎改为三四、三五、三六郎。并造遥说:“亲至宁都,录有原谱,历稽我祖,遥遥相接”。毓锟误谱由兴国伪鸿猷者携来上杭,中都四十四郎裔孙锦章公观此谱后,写下《上祖世系辨讹》一文,警告说:“伪鸿猷以此谱遍传我族,不误今日,恐惑来兹”。锦章公的躭心,不幸言中,毓锟之误谱修刻至今133年,产生的负面作用是今日宗亲不团结的源头。其乱接祖源,张冠李戴,遗祸于吾族大矣。现从《纵贯时间编年表》中可以看出,不管三五郎是宋中叶时人还是宋元间人,都距法言公几百年。故三五郎无法接法言公。

【注10】四郎法远:迁上杭倒湖,上杭先贤锦章公云:“上杭丘氏之源,固不自三五郎公始,认坟始可认祖,传疑不如传信也”。现上杭谱已不见有法远公后裔的记载,不知是裔孙外迁还是其裔误认他祖。

【注11】六郎法章:江西修水谱载:法章公与父乔公迁修水,五代十国壬寅(公元942)年卒葬修水,其墓尚在。

【注12】摄生:公元925年生,提生公元924年生。康熙四十七年三修族谱至民国六年九修族谱均有准确生年的记载。两公为文仲公八世孙,是法从、法言六兄弟的堂叔辈。摄生公距文仲公241年传八代,代距30.12岁,符合传衍规律。

【注13】至五郎讳霸:公元975年生,是法从公曾孙,与法从公生年时距97年,97年传三代,证明法从公生年准确。

【注14】三五郎:各地旧谱记其名讳是:淑敏,锡,继虞,效锡字达人等。各地谱记其父名是:君与,朝亮,法言,念三郎等。上页《编年表》中的三五郎是谱记上接法言讳继虞者。上杭2005年出版的族谱记三五郎生于1110年至1120年,卒于1170—1180年。按《纵贯时间编年表》,这位三五郎上距法言200多年,下距长子伯一郎94年,且三五郎1180年已卒,仍能死而复生,死后34年于1214年生长子伯一郎!由此可见,这个三五郎成了上无法接,下不能联的孤家寡人。因此这种谱记不足采信。

有的地方宗亲如果还坚持认法言是三五郎父亲,那么法言是文仲公九世孙,三五郎就是文仲公10代孙。文仲公生于公元684年,他的曾祖父是国家史志立传生于586年的行恭公。《二十四史》记载他们的生年是比较准确的,则三五郎长子伯一郎1214年生,距文仲公530年传十一代,平均每代53岁。伯十郎儿子万三郎公,元朝末年起义举为队长,与元军在上杭作战牺牲在白沙,时得广公三岁。据《赣县分谱》载,得广公生于1341年,则万三郎1338年卒。有谱记万三郎1313年生,距文仲公629年,传十二代,每代平均57岁。如果从法言公计:(1)法言约900年左右生→三五郎→伯一郎(1214)年生,则1214—900=314年传两代,代距157年,(2)法言(约900年生)→三五郎→伯十郎→万三郎(1313)年生,则1313-900=413年传三代,代距137年;也就是说宋朝于公元960年建立,1279年灭亡,共计319年,三五郎一家三代跨越整个宋朝。这么荒唐的祖源记载如何向历史交待?如何向后代交待?并且将念三郎的念字弃掉,变成三郎。由于法言公行三郎,所以就指定法言是三五郎之父,那么认属念三郎→大一郎→厚公属宁化石壁的伯九郎一脉,全国谱记一致,他们在江西万安,闽东,浙江一带的众多裔孙,必不敢贸然改掉认属几百年的谱记。认属淑敏的伯二郎、伯十一郎后裔,他们如何敢改掉几百年来认属成实公的习惯。既然这么多后代无法接江西兴国举人毓锟公首倡的宁都→南丰→邵武禾坪这一系,认之何益?而且认属法言就失去了认属晋江、泉州一带的晞公系,失去了认属福建莆田的烋公系,失去了认属宁化巧言公的厚公系,失去了认属江西永丰三都层山的致政公上祖,各系宗亲必然陷入两难境地。

三五郎公究属何系、身份名讳到底是谁呢?二00二年上杭丘氏源流研究会曾提出十七个问题,尚需发动全世界丘氏宗亲献资料,放下争论,按下列所提逐个问题加以考证稽核。(1)三五郎公是否亲身到上杭,(2)何时到上杭,(3)将各系谱记的迁徙路线及后裔生年进行研究,对确认三五郎公的身世是有可能的。据2003年《中华丘氏大宗谱》编委会常委丘大文整理的谱序,三五郎公宋元间迁杭的谱记有41篇,宋南渡时迁杭的谱记有4篇。由于伯一郎至伯十一郎籍贯不同,生年悬殊。(例致政公1190年生,万三郎元朝中期生,堂兄弟相差约两百岁,而且致政公是江西人,万三郎的爷爷三五郎是宋末兵变迁杭的,孙子致政公比宋末的爷爷三五郎公大几十岁。孙子致政公1208—1224年间从江西永丰经石城迁永定长流定居,爷爷三五郎还在福建宁化,宋末1278年才迁上杭,并在上杭生十子。)从现掌握的资料看,上杭外迁的先祖众多,他们的裔孙分居全国各地,据出版的分谱记载,其祖源世系很多和十伯无法衔接,说明上杭多系多派是历史事实的存在。不同的先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迁杭,将这么多世系的祖源集中在一个人头上实行“全县皆祖”接续不起来,怎么能一脉相承。(据1938年《上杭县志》载,明初时期上杭丘氏形成丘半县,如果都接三五郎,恐怕三五郎的直系后代每天生一个人,在不到200年里也生不到几万人而号称丘半县)。例《上杭县志》记载溪口乡大丰村洽溪口的五世祖万三郎坟墓,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至今无人认属,证明其后裔于早年迁离上杭,你能说清他们接三五郎那一支?因此,“全县皆祖”改为全县尊崇三五郎公,即各系保留自己族谱的不同记载,又沿续1815年丘氏总祠入主以来的习惯,就是比较圆满又不影响团结的做法。

【注15】三五郎公长子伯一郎:字大宝、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生,咸淳七年(1274)殁,子二:伯十三郎、伯四郎,(见《长汀及兰田族谱》)。伯一郎公子、孙、曾、玄一脉谱记生殁年代周详,确实可靠,不能移异。故此系先祖不能上接1180年已死的三五郎,更不能认属唐末至五代十国时的法言为爷爷。

【注16】伯二郎:据江西《修水丘氏族谱》载:淑敏生九子必诚、必仁至必达等;淑敬生必举(二十而逝);淑效生必忠、必孝,(堂兄弟共十一人)。宋末,必明、必动、必达为元军所杀,家族中所有成员惊恐万分,四出逃亡,淑敏行三五郎,子侄伯二郎与伯十一郎从上杭逃迁江西南昌府南昌县铁柱宫长板桥居市巷。伯二郎后裔宗耀公与伯十一郎后裔胜保公从居市巷迁湖北通山,在明清二朝修家谱时都确认烋秀公为始祖。(参见江西修水分会《伯十一郎公先祖溯源》一文)。

【注17】伯三郎:上杭初作“三五郎公谱序”的是聪公,他于1450年时第一个写始祖“三五郎公兄弟三人自宁邑迁居上杭胜运,以其始来兹土,故称始祖,十子俱出上杭,以其世居上杭故名世祖”。聪公没说十子名讳。1466年宏(泓)公续作“三五郎公谱序”,说:“三五郎公娶室李氏,生子十人,(1574年自华公为先祖三五郎公加娶一陈氏为妻),名伯一至伯十郎,其三、六、八蚤世失传。及公卒葬于原居地,……世祖兄弟七人俱出于始祖,夷考其时,盖在宋元之间”。“两序”均说三五郎自宁化迁来上杭胜运里,在上杭生十子。泓公更说十子名字伯一至伯十。且三、六、八早世失传(即乏嗣)。两序被视作研谱权威,然写序时间按泓序所说距三五郎公宋元间迁杭约180年。不说“两序”写180年以前事真实性如何?也不说泓公子祯公说其父拟欲写谱而未果、可证泓   公未写谱序。仅说一点,即:既然视泓序为权威,何以泓序明说三、六、八早已失传,今之个别研谱编谱者,颇为实用,全以一己之善恶定夺,需要族人相信有十子者,就拿出成化二年之泓公序;需要连城三郎公认三五郎为父,却又不按三、六、八早世失传的泓公序。

【注18】伯四郎:(1)清秉奇公谱记:“杭之旧谱自三五郎公始,公以前自明迄今未及焉” 。该谱云:“始祖考三五郎公字淑敏。号玉銮。”(2)1997年春淮宗亲编族谱云:“伯四郎,妣李太婆,公一名万八郎,生卒坟墓查旧谱俱无实录,其有出于传闻,未可据信者备载《摭闻杂志》”。(3)致政公一脉于1497年十世孙鼎公编谱请奉直大夫知连州事廖辅作序云:“其源出于江右建昌路新城县三都人氏,住居则在石城蛟湖堡西林之地,有曰致政公者,宋嘉定间(1208—1226)避兵来杭”。(4)明嘉靖五年(1526)泓公之子丘祯讳国兴修谱,请其同乡、进士、中宪大夫、池州知府田赋作序说:“丘君国兴,以谱征予序,……本源益远,支脉益分,固不能世世而追究也!姑自致政公以迄于今述之。稽致政公其源,本于江西永丰之层山,宋末避兵迁杭太平之长流”(编者注:明成化十四年以前永定尚未置县,时长流为上杭县所辖。)鉴于上述诸说,我们效法欧苏之立例,可以断言,致政公没有父亲叫伯四郎者,也没有祖父叫三五郎者,此脉老谱俱言致政公是江西永丰层山乡人,住居则在江西石城蛟湖堡西林,宋嘉定间避兵迁杭之太平里长流。致政公1190年生,1269年卒,儿子念七郎1219年生,为大理寺评事;致政公九世孙泓公生于1425年,其后裔每代生卒年代记载周详。因此,籍贯是江西永丰的致政公,迁徙路线明确,与籍贯是福建宁化的、从宁化迁上杭大拔城前埧的三五郎及出生在城前埧的伯四郎,无论是省份,朝代,原居地,与致政公迴然不同,明显是两个不同祖源世系的两批人。明万历二年(1574)自华公为了统宗统系,他在《统宗源流考》一文中说“致政及惟晚处欠分晓”。由此可知作为从江西石城迁来的始祖致政公,其上接祖源是欠分晓的(即不清楚)。如果说伯四郎、三五郎是致政公的父、祖、则三五郎及伯四郎应该是江西永丰人,但他们均未迁杭。如果三五郎、伯四郎、致政公三者同迁,则谱记不能始自致政公,且作为三世祖的致政公,葬于上杭排沙里培材村辰山兼巽的墓碑是不能刻始祖的。因此,(1),迁居上杭太拔城前埧,卒葬原居地太拔黄岩的宁化人三五郎公与从江西石城迁永定长流的致政公的祖孙关系不成立,两系应各自究认宗源。(2)长汀老谱和上杭2005年编三五郎公谱都记述三五郎公之子伯一郎生于1214年,比四弟伯四郎的儿子(即伯一郎侄儿)致政公小24岁,这也说明他们是各有其祖两个不同世系、不同籍贯的两批人。(3)宋元间因兵灾迁杭的三五郎之子伯十郎生子万三郎,被元军杀死在上杭白沙,万三郎比致政公小190岁以上,因此,万三郎与致政之间堂兄弟关系不能成立,致政公和万三郎是不同世系的两批人。上述事实充分说明,上杭祖源多系多派,这些丘氏先祖,在不同朝代,因不同原委迁杭,后之修谱者,因资料匮乏,又出于统宗统系之目的,将多系多派先祖以县城为主统为一公之裔。为不失却先祖香火,万不可将假世系编入族谱,以保全自己一脉先祖香火的延续为宜。

【注19】伯七郎:(1)万历十五年(1587)韩八娘开基地南坑人惟长公十五世孙岐山公序云:“传说三五郎公生十子,其第七子伯七郎者为余等之远祖,此属湮而聊阙”。(2)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黄坑惟禄公开基地、十六世孙、九十九岁的之麟公序云:“其所谓伯七郎公者,是云予等之远祖,但从来相传如此,未曾有庐墓之可考,观之欧阳子谓谱当从其可知者,今亦叙其近而可述者,置其年远事湮不可稽者可也,故邑中建祠(指上杭县城建惟禄公祠),惟立丘公八郎与韩氏八娘为始祖”。(3)1540年文兴九世孙宴公编谱作序云,“始之孟龙公下至于今”。他请盛端明1538年作序云:“伯七郎生孟龙”,但盛端明的序被人改为伯七郎生继龙,盛序也没说继龙是韩八娘之夫或惟禄之父。1574年自华公作序云:“博参闽广等之诸谱稿以为后之修谱一阶梯云尔”。又说“伯七郎生继龙、从龙、梦龙、其继龙公即韩八娘之夫”;“综实惟禄公父祖曾而录之”;“立继龙公婆为一世祖”(第一个改始祖为一世祖);“推伯七郎为自出之祖,而上祀三五郎以随份之礼”;“伯七郎公佳城及始祖(三五郎)妣李陈太婆墓未知耳”。我们今天所看到族谱,华公序是第一个写“伯七郎生继龙、从龙、梦龙,其继龙公即韩八娘之夫”,第一个综实韩八娘之夫、惟禄公之父名为继龙者。上杭黄坑到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臣飏公编谱还是写丘公八郎为始祖。从以上诸谱序可知:(1)是自华公1574年第一个写继龙是韩八娘之夫,第一个综实惟禄公所谓父、祖、曾。就是说惟禄公父亲叫继龙,推伯七郎为祖父,上祀爷爷三五郎以随份之礼。(2)明崇祯九年(1636年)梦鲤公,之麟公、润谷公召开“三房会议”,族众议决:“考之于古,质之于今,符合坟墓碑记,祠堂神主,皆以八郎公为始祖,惟禄公为一世祖,由是二世、三世、以至百世子孙皆依此为序。 “三房会议”当事人之一的之麟公谱序云:“今邑中建祠惟立丘公八郎与韩氏八娘为始祖”。黄坑臣飏公序云:“概尊八郎公为始祖,二十七郎公为一世祖,群皆贴服,并无纤微可议,故杭城建祠,神主及列祖坟墓皆书始祖八郎公,一世祖惟禄公为序”。(3)光绪三年即1877年,中都凤冈公编谱《凡例》中写道“老谱仅自继龙公起,上祖并未溯及”。但该谱不按三房会议决议遵行,第一次上接伯七郎、三五郎以至穆公。当时为另一修谱人锦章公反对。(见锦章公《上祖世系辨讹》)。

【注20】伯九郎:今天所看到的全国伯九郎系的族谱,记载三五郎之父均是念三郎,如果为了统宗统系,推行三五郎之父弃掉一个“念”字为三郎,即法言,则有的地方写念三郎,有的地方则写三郎,然后分支,一上接江西宁都系的三郎法言,一上接福建宁化的厚公,不用多久,讳继龙,号八郎,必仁号继龙行八郎的争论恶果又会在伯九郎系重演。能不慎乎?

【注21】伯十郎:晚清时其裔孙纯公编谱记:“三五郎公宋季从宁化移上杭太拔城前定居,二世伯十郎金骸失存,银牌招葬;三世万三郎公,为人忠勇,好习武艺,勇敢有为,迨元季兵戈扰攘举为队长,同官军剿捕,效力向敌先锋,竟亡于阵。妣吕氏一娘,生一子得广。四世得广公少失怙恃,鞠养于姑氏,其姑适本里万二郎为妻,即七世德荣公之母也”。纯公谱记之三五郎是宋元间迁杭定居太拔者,约生于1250年顷,其第十子伯十郎,当出生于1290年左右。伯十郎一脉,从四世得广公(据赣县分谱载生于1341年),至九世道隆公生年记载周详。最重要的佐证是上杭稔田李火德大宗祠管委会主任李福如提供的资料。载:李火德六世孙讳日华行万二郎公妣丘氏,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卒,葬罗滩坪耀祖桥面上。子李德荣,元至正戊子(1348)年生。伯十郎系的族谱清楚记载着万三郎的姐妹,即得广公的姑母,嫁李火德六世孙万二郎,其姑母葬地,李氏、丘氏族谱记载相同。德荣公即得广公的姑表兄弟。得广公于1366年25岁时生五世良润公。万三郎公元朝末年参加农民起义反抗蒙元统治,抗拒元朝官军剿捕,万三郎公被举为队长,作为先锋英勇杀敌,为元军所杀,时得广公三岁,失去父母寄养于官田姑母家长大。李氏,丘氏族谱记载的世系、事件,先祖生卒,葬地均清楚可靠。根据万三郎公的姐妹丘氏于1348年生李德荣,及丘氏1371年卒,她养大得广公,而得广公于1366年生良润公的事实,万三郎公下面加上春秀、养、正仁三代20位近代谱记人物,加在得广公前面,其世系是三五郎(1278)迁杭,→伯十郎→万三郎→春秀→养→正仁→得广(1341生),据此,可以测出三五郎至得广共60多年传六代,每代10岁多一点。因此,在万三郎下面、得广公前面加三代人,准确与否值得研究。现可以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断言,死于1170年的三五郎不是万三郎公的爷爷,因为相距约200年传两代,说不过去。有41篇谱序记三五郎宋元间迁杭,比较接近事实。另从万三郎公于元末牺牲的时间,可以反证籍贯江西人生于1190年的伯四郎儿子致政公,不是万三郎的堂兄弟,他们是二支同宗不同系的两批人。

【注22】丘公八郎、韩氏八娘:宋元抅兵,1277年元军打到福建,韩八娘同“三惟”避兵灾到南坑开基。及后,丘昂、丘廷伦、丘自昂、丘建名、丘尚志、丘自华诸公谱序均说开基时间是宋末,原因是兵灾和志翀公所说相同,即避兵灾。时公(八郎公)已早逝。(见1587年岐山公谱序)。惟长、惟福、惟禄开基南坑二年后,惟福独自於1279年到虎头沙谋生去了。(见大埔湖山族谱)。惟禄在南坑生活无着,只得到邻村的湖洋上坪,旋迁黄坑打长工,(见之麟公谱序及湖洋、黄坑宗亲口头传闻)。南坑仅惟长公独守薄田,生活维艰,从其孙辈起,纷迁国内外,今居南坑者仅八百余丁口。

“三惟”开基南坑后先祖们直到明朝中期均毫无源流世系谱记。原因或许是生活逼迫,三餐不继,惶论其它;或许是民族迫害,家族抗元,惧夷九族,不敢将源流宣之於人;或许和全国其它姓氏一样,没有写谱的习惯。总之“三惟”宋末开基南坑后,到七世孙茂敷公(约生活在1400年左右)时,已不知韩八娘以前的源流。因此,茂敷公笔称“一世祖惟禄公至九世继伦公”的世系。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惟禄公后裔最早的祖源记录。七世祖茂敷公写谱时,惟禄公开基地黄坑没有八郎公名继龙以及父亲伯七郎,祖父三五郎的传闻,否则茂敷公是会记录下来的。(《见黄坑人说上祖》一文)。

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惟禄公十世孙庐丰扶阳卢源洞人志翀公,在韩八娘开基南坑220年后写下“三惟”后裔的第一本族谱,其序云:“夫以丘氏子孙之盛,代数之多,而无谱或图以纪先茔之所,后世岂无如郭崇韬误拜子仪之坟为己祖乎?松思前人己失,若不起而修之,恐愈远愈忘矣。于是探本溯源,仅以遗绪序次为图,以世代存忘年命,先茔向背之所,绪诸谱端”。志翀公写谱前,向其爷爷请教源流世系,惟禄公八世孙崇德公说:“本邑寇贼屡起,兵燹叠见,图籍宫室,一扫而空,惟存前人所列时祭祖考名位而已”。故志翀公从二十七郎写起,和茂敷公一样,“三惟”开基南坑以前之源流一无所知,志翀公不敢妄记。

 明弘治十七年,惟禄公开基地黄坑出了第一位进士、文林郎、曾任广东和平县知县的丘昂公,他是八郎公后裔中第三位编谱人,其序云:“昂粗知陋集,向族辈人道计,求诸族宗绪,鲜有存者。于是取叔祖太茂敷公笔称“一世祖惟禄公至九世祖继纶公之迹,验是为裔,以昭后世”;“粤自验之,始祖考丘公八郎,祖妣韩氏八娘生三子,长惟长,次惟福,三惟禄,世居宁化石壁,时值宋末,彼地扰攘,人声鼎沸,一世祖惟禄二十七郎三兄弟同母韩氏八娘移居上杭胜运……后世相继而述者,宜当鉴之。”昂公是祖居地黄坑人,有文化有身份,写谱前向族辈请教,求“三惟”源流世系记录,已经鲜有存者。他经过核查,第一个写下始祖考名丘公八郎,生下三个儿子:惟长、惟福、惟禄。昂公不知道丘公八郎上接祖源,因此以八郎公为始祖,从韩八娘开基南坑记述,按欧苏谱法,知者续之,宁缺勿错。为百多年后梦鲤公召集三房会议作决议打下坚实基础。及后,廷纶、自昂、尚志、建名诸公皆从韩八娘开基南坑绪之谱端,丘公八郎以前无可考详。现在祖居地黄坑、南坑、湖洋、曹田族谱皆以韩八娘开基南坑,时八郎公已过世记述。即丘公八郎没来南坑,妣韩八娘带三子开基南坑。这是上杭县部分宗亲对八郎公的第一种说法。

明万历二年(1574年)惟禄公十二世孙自华公,出於统宗统系的需要,不按本系七位先祖谱记,独遵聪、泓两公之说(见春乔公谱序),他“综实惟禄公父、祖、曾而录之,”“推伯七郎为自出之祖,上祀三五郎以随分之礼”;“伯七郎生三子,长继龙,次从龙,三梦龙,其继龙公即韩八娘之夫”;“传闻继龙公因猎歇凉,睡在竹下,得天葬於黄岩紫林滩三官地,先运、苏裔因苦渡水失祭”;“黄岩三五郎佳冢,紫林滩继龙公天葬之地,当究认宗源”;“敢昭告於丘公八郎坟座前追仰而言曰:概自宋末,适经乱离,韩氏祖婆,力扶三子,奠厥杭居”。以上摘录华公上述三篇《谱序》,一篇《祝文》,我们可以看出华公1574年第一个写伯七郎生继龙、从龙、梦龙;第一个写惟禄的父亲名继龙;第一个写继龙即韩八娘之夫,第一个推继龙的自出之祖为伯七郎,上祀三五郎以随分之礼,即认三五郎是惟禄公的曾祖父。但他又觉得无证据,故写下三五郎和继龙要究认宗源。但在《祝文》中,华公又称八郎公为始祖、鼻祖。从华公颠三倒四,自相矛盾的谱记中,我们可以看出“继龙”到了上杭。有谱载继龙公居长滩,喜猎歇凉天葬黄岩紫林滩。这是上杭县部分宗亲关于八郎公的第二种说法。

归纳上述,上杭“三惟”世系可分三阶段:(1)宋元抅兵,元军到福建是1277年,“三惟”同母韩八娘到南坑,至1497年,220年十代人没写族谱。(2)明弘治十年1497年惟禄公十世孙志翀公第一个编谱,金公及后昂公,廷伦,自昂,尚志,建名诸公编谱,从韩八娘及丘公八郎始祖编次,八郎公以前无可考详。没有八郎公上溯祖源,这是实事求是写族谱的阶段。但却被统宗统系的自华公批评。华公序云:“观志翀公,金公及廷伦公,自韩八娘起始祖,特自所祭之墓上认起,使二十七郎失认父继龙,失认祖伯七郎,又失认曾祖三五郎,是谓考据疏而失认宗源也。”(见华公《统宗统源考》)。(3)1574年华公“综实惟禄公父、祖、曾而录之,推伯七郎为自出之祖,上祀三五郎以随分之礼。伯七郎生继龙,从龙,梦龙,其继龙公即韩八娘之夫”。“三惟”同母开基南坑三百年后,其祖源世系被自华公乱编乱接,出现第一次大转轨而靠近了三五郎公系统,为光绪三年(1877)正式并入三五郎,伯七郎系制造了条件。(见凤岗公编《世昌公支谱·凡例》)。

康熙十七年(1678),润谷公在《录谱附记》中说:始祖考丘公八郎,妣韩氏八娘生三子:惟长、惟福、惟禄。公原葬在上杭黄岩紫林滩,万历二年闰十二月十四日迎魂卜葬胜运之叶坊梅花落地。康熙初年(1662)宜士、君标树桅拜坟,见其碑“年久古甚,惟‘丘公八郎’数字尚显认。”华公在《合坟镌碑认宗认墓记》中说:“黄岩三五郎公佳冢,紫林滩继龙公天葬之地当究认宗源悬挂。”据此,确证八郎公坟墓在上杭黄岩紫林滩三官地。明万历二年(1574),举通族士庶,丘略(时年90岁)、道成、(廷试天下第二名,任简州知州)、孔昭(任归善同知)、爱华《孝陵卫经历》、存仁、自华、建名等鉴于“先胜运、来苏裔因苦渡水失祭”(见华公《祝文》及《杭川丘氏重修家谱序》),决定改葬叶坊。润谷公说八郎公原葬上杭黄岩紫林滩,则上述八位先祖在紫林滩挖开坟墓,不见遗骸,仅见墨砚一方,“面刻:丘公八郎之魂,背刻:韩氏八娘夫主。”故请魂安葬梅花落地金盘载珠,碑镌:“河南郡宋始祖考丘公八郎之墓”。(见华公序)。该序又云:“传闻继龙公因猎歇凉,睡在竹下,天葬於黄岩紫林滩”。据此我们仔细推敲,则继龙公因猎困睡竹下,可能因山体滑坡被埋故谓之天葬,或因猎不小心跌落山沟逝世,两种可能均应有遗骸,惟其墓仅见墨砚,面刻“丘公八郎之魂”,背刻:“韩氏八娘夫主。”这与传闻睡在竹下,得天葬於黄岩紫林滩有矛盾。

上杭口头传闻及谱记第一种说法是:“公早逝”,妣韩八娘同三子从宁化迁杭开基南坑,这种谱记以黄坑昂公1504年谱记为代表。1648年之麟、1875年臣飏公均持此观点,湖洋建名、一炳诸公谱记亦以八郎,八娘为始祖,惟禄公一世祖编纂。明崇祯九年(1636)梦鲤公,之麟公,润谷公召集四三、四九、四十四郎三房开会作决议:“考之於古,质之于今,符合坟墓碑记,祠堂神主,皆以八郎公为始祖,禄公一世祖。由是二世,三世以至百世子孙皆以此为序。”“群皆帖服,并无纤微可议,故杭城南建祠,神主及列祖坟墓皆书始祖八郎公,一世祖惟禄公为序”。(见黄坑臣飏公谱序);“至咸丰四年(1854)换过神主,则写继龙公,八月秋祭,镇平蕉生等来杭,痛责易名之错,三房经理无词可对,事成已久,将就而已。”(见上杭六七郎裔孙国荣公谱序)。第二种传闻及谱记以中都自华公为代表,杜撰“伯七郎生继龙、从龙、梦龙,其继龙公即韩八娘之夫;综实惟禄公父祖曾而录之;,推伯七郎为自出之祖,上祀三五郎以随份之礼。”结果出现始祖三五郎   →世祖伯七郎   →始祖继龙公的怪异世序。华公巧妙地改称:“立继龙公婆韩八娘为一世始祖。”误导了全国很多宗亲,是韩八娘后裔争论分裂几百年的源头。八郎公妣韩八娘坟墓、碑记、祠堂神主,金埕墨砚,最早的昂公谱记均是始祖,其恶果是被华公改为一世祖继龙公号八郎。导致中都和黄坑,南坑,湖洋,青草坪世序不一致。明朝开始争论,崇祯九年召开三房会议解决达成一致,形成结论,事后中都裔孙以坟碑不可尽改为由,仍尊惟禄公二世祖,与上杭“三惟”世序相距一代(见文经主编《上杬中都丘氏族谱》第40页)。明万历二年(1574)以前,上杭黄坑人七世茂敷公,上杭扶阳人八世崇德公、十世志翀公、中都人十一世金公,黄坑人、十一世昂公,湖洋人、十二世建名公,下都青草坪人、十二世廷纶公,中都人、十二世自昂公,城关人、十二世尚志公均不知八郎公是谁?更不知八郎公的上祖。可见华公写八郎公是继龙,父伯七郎,祖三五郎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编造。乾隆二十九年,殿三公等酌议三房合刻一谱,因世系不尽相符,相拂而止。1998年中都文经宗长编谱,黄坑克信理事长等多人,因世序有意见与其不合发生争论。可见乱编乱接、为先祖取名安讳遗祸于宗族大矣!

康熙五十三年(1714),隽铣公“适潮揭阳本家讳芳榕藏有宋咸淳进士必明公所作世谱,幸获披览,始知烋公乃必仁公之高祖也”!(见隽铣《追思历代始祖序》)。必明公谱记其八弟“必仁经商汀杭,赘上杭胜运乡富豪处女韩八娘为室,被族人谋夺家产,刃死他乡,予兄太仓令尚存,命其子禖、祺同祐伸叔之冤,复赴从弟之难,往胜运乡取回必仁公遗脉,因韩氏固执,只付福归潮,留禄於胜运乡。”(见蕴斋公抄谱)。成化己亥秋(1479)荆州府教授贵公修谱:族兄崇畦乃五世祖叔、讳禄公六代孙也,创始田心。”(见《编系小序》)。康熙五十三年镇邑云峰谱记“惟禄公生子二:三五郎、万五郎,万五郎生大一郎生梅甫,洪武七年(1374)入潮附祖。”(有七省族谱记梅甫入潮附祖事)。

必仁公死於非命十四年后,其兄必明编谱,兄记弟事,真实可靠,情节俱在。且必明公1272年编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东南数省继1104年江西原晋公编谱后的第二位编谱人。他明白地写下韩八娘固执,只付福公归潮,留禄公於上杭胜运里。近二十多年来,有宗亲写文章,说必仁入赘韩家,子必姓韩。从潮州人贵公谱记看:“祟畦乃五世叔祖禄公的六代孙也。”结合梅州人云峰公及七省有关谱记“梅甫於洪武七年(1374)入潮附祖”的历史事实,确证留胜运里的禄公不但没姓韩,且有后代祟畦从上杭迁潮州创始田心,有梅甫从上杭迁潮州依附同世系的宗亲生活。那么留上杭胜运里的禄公和惟禄公是同一人吗?惟禄公和二十七郎是否就是同一人呢?为什么二十七郎的墓碑在乾隆年间以前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皆没有刻惟禄名字呢?这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现在不能下结论。

雍正癸丑科进士,户部侍郎,通政使司、都察御使梅州人惟福公裔孙玖华公谱序云:“我祖必仁公,号继龙妣韩八娘生三子,长惟长,次惟福,三惟禄……。”隽铣公是第一个认属烋公→成实→君与→淑敏→必仁→惟禄→三五郎→四三郎→六一郎→六十郎的编谱者。玖华公是第一个写必仁生三子,惟长、惟福、惟禄的编谱先贤,影响波及广东全省,民国以前的谱记皆仿效之。嘉庆十五年建广东省总祠於广州长兴里。神主牌书:“五世祖必仁妣韩八娘,六世祖惟长、惟福、惟禄”,(见广州市《广东丘氏大宗祠特刊》)。乾隆四十七年合七县丘氏裔孙在陆河黄塘建“合昌祠”,鼎炉神主是:“讳必仁谥继龙妣韩八娘,”(见揭西上陇《邱氏》族谱)。嘉庆十年(1796年)于梅州建“嘉昌祠”,鼎炉神主是曾任梅州刺史的君与公,淑敏公妣古孺人,八郎公妣韩八娘,禄公妣刘、兰氏,福公妣朱林娘神主享祀。(见《嘉昌祠族志》)。

由于烋公一门五世显赫,很多先人编谱为使家族门楣生光,往往攀援望族,以致清乾隆以后、至民国以前编纂的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四川、福建、台湾等省很大一部分族谱都接续烋公,淑敏公系统。这些叙述一地一区的房谱,正确与否,限于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的制约,甚少有人核实、指正。编谱者多照抄乱接,以讹传讹,造成今天颇多争议的局面。鉴于现在送审及复印的分谱认属八郎公和韩八娘为直系上祖的宗亲约七、八十万人,二十几代传人,这么多宗亲认属一祖,有违传衍规律,必有同宗不同系的裔孙混在一起。例惟长有子一,子四,子九的不同谱记;惟福有子一,子四,子六的不同谱记;惟禄有子一,子二,子三的不同谱记,所有这些谱记就是明显的事例。为了宗亲的团结,为了后代不再争论,为了后代永远祥和、敦宗睦族,特建议几十万宗亲放下争论,献出史据,心平气和,共同研究,找出一条解决几百年争论的办法。如是则一利国家共建和谐,二利宗族,三利宗亲团结,四惠子孙后代。综上所述,特列如下课题,供认属八郎公韩八娘为直系上祖的后裔们共同研究。

一:开基南坑至今730年,分三个阶段:

1、1277年至1497年为无谱记阶段,但有墓碑记载:(1)“宋始祖考丘公八郎之墓”,康熙初年宜士、君标见“其碑年久古甚,惟丘公八郎数字尚显认”。(2)1574年迎魂至叶坊山梅花落地,碑镌“河南郡宋始祖考丘公八郎之墓”(见华公序)。1678年重修韩八娘碑:“宋丘氏始祖妣韩八娘之墓”,惟禄公墓于明弘治五年(1492)始修灰坟,碑文是:“宋丘氏一世祖考二十七郎之墓”,乾隆年间重修碑照旧,其碑现收藏于惟禄公祠。祖妣兰太婆于明宣德丙午(1426)更葬叶坊山梅花落地,碑镌:“宋丘氏一世祖妣兰太婆墓”。

2、1504年至1573年为实事求是阶段:“上代云杳难稽,讹传不一,认坟始可认祖,传疑不如传信”,(见丘锦章公序)。以明弘治十七年(1504)昂公谱为代表,本房系有茂敷、志翀、金公、廷纶、自昂、建名、尚志、八位先贤最早编谱,记述先祖均从始祖墓往下编次,韩八娘开基南坑前无可考详。知者续之,宁缺勿错。

3、1574年华公说综实惟禄公父、祖、曾而录之,推伯七郎为自出之祖,上祀三五郎以随分之礼。并杜撰伯七郎生继龙、从龙、梦龙,其继龙公即韩八娘之夫。此段期间为实施统宗统系,搞全县皆祖阶段。华公谱记留传62年后,被其本房贤裔梦鲤公召开“三房会议”否决。至乾隆年间,上杭先贤大修宗谱,黄坑、湖洋、南坑、修谱虽采信讳继龙公号八郎,然八郎公妣韩八娘均以始祖谱记,没上溯祖源。至光绪三年(1877)才有中都凤冈公按江西兴国举人毓锟公谱,而上溯伯七郎、三五郎至穆公。上杭谱正式上接伯七郎、三五郎至今才129年。

4、康熙五十三年(1714),隽铣公发现1272年必明进士所编族谱后,认为八郎就是必仁公。现应区别那些支系属于必仁公后裔。

二:上杭关于继龙有两种谱记:

1、继龙居长滩,喜猎困睡竹下,天葬紫林滩,这个继龙指的是谁?有没有叫继龙号八郎这个人?他到底属哪个世系?

2、公早逝,妣与三子开基南坑,但继龙公未到南坑。殁於宁化或其他地方的继龙属于哪个世系?

3、继龙1160年生,这个继龙比宋末的韩八娘大七、八岁,夫妻关系不成立;比“三惟”大九十多岁,父子关系不成立。这个继龙是哪个世系?

4、上杭扶阳人十世志翀公仅知始祖名二十七郎,扶阳仅有二十七郎的记载。十一世黄坑人昂公写始祖是丘公八郎,子惟禄行二十七郎,自此黄坑留下惟禄的传闻。

5、从我们五年来收集到的族谱中,仅见到一位先祖名梅甫,他的后裔在上杭建祠时,对联是:“移杭移广移大福开基三四百年”。而作为移广的梅甫是从黄坑迁出的,(见《尊重历史,理清世系》一文,)梅甫公子伯一郎复迁回杭。这是巧合还是确属禄公后裔?这个问题应由梅甫公裔孙们自行研究确定。

6、我们收集到几十位先祖在明清两朝从上杭迁出的老谱资料,发现他们的祖源,有的无法接伯四郎、伯九郎、伯十郎,有的则张冠李戴接续在“三惟”世系内。,例三五郎子四一郎妣谢氏,生五九郎,生千一至千八郎,五九郎的后裔迁兴宁及广西桂平等现人丁兴旺,这与上杭谱记载的四一郎妣曾氏乏嗣不相同。随着研究的深入,今后还会出现更多的源流世系。验证上杭的祖源多系多派是历史的事实。为了核实几十支世系的归属,需要宗亲们团结和谐,心平气和。按欧苏谱法知者续之,宁缺勿错,达到上慰祖宗在天之灵,下荫子孙万代昌盛。协商确定祖源归属,达到新的团结。以上研究提供宗亲们参考。

 

(未完,【23】以后注释见八郎公系谱总卷)



1、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2、欢迎广大宗亲投稿,投稿请发至邮箱:qius888@yeah.net

相关文章
  • 《中华丘氏简报》合集在线阅读

    《中华丘氏简报》合集在线

    2021-12-02 14:06

  • 中华丘氏大宗谱·八郎公系谱之一 (<九十一>附录篇 参考谱序)

    中华丘氏大宗谱·八郎公系

    2017-09-21 09:55

  • 中华丘氏大宗谱·八郎公系谱之一 (<九十>附录篇 诗词采撷)

    中华丘氏大宗谱·八郎公系

    2017-09-21 09:54

  • 中华丘氏大宗谱·八郎公系谱之一 (<八十九>附录篇 江西省铜鼓县

    中华丘氏大宗谱·八郎公系

    2017-09-21 09:53

中华丘(邱)氏总祠全景在线观看
中华丘(邱)氏总祠捐款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