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心

中华丘氏大宗谱·总谱·卷十·方志丘氏录(一)安徽省(省总)

字号+ 作者:大宗谱编纂委员会 2016-08-03 15:37

(一)省总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下游。因其境内有安庆和徽州二府而得省名,又因春秋时为皖国,别称皖。夏朝,境内为淮夷部落方国统辖。西周至春秋末,境内先后有三十多个方国。战国时,属楚国。秦统一后,置九江、会稽、泗水、楚、衡山等郡,境内设有二十五县。汉代,属扬、徐、豫等州,境内设七十四县。三国时,北部属魏,南部属吴。西晋永嘉之乱后,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建立东晋政权,境内属豫、徐、扬三州。南朝宋前期,属宋。明帝以后,宋、魏以大江淮河为界。齐朝前期,淮南至江南属齐。隋开皇年间,废郡,实行州、县两级管理,境内先后设五十五县,涉及十七州,其中,淮北地区设十九县,涉及七州。江淮地区设二十六县,涉及七州。江南地区设十县,涉及三州。唐,属江南、淮南、湖南等道。初,在安徽境内先后设八十五县,涉及三十三州。贞观元年(627),撤并十九州、四十一县,保留调整为四十四县,涉及十五州,分别在河南、淮南、江南三道内。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江淮、江南属吴及南唐。北宋时期,江淮地区属淮南道,江南地区为江南东、西道。南宋时期,在境内淮河以南地区先后设五十一县,二监。元,属江浙行中书省,淮北地区设十六县,涉及二路的七州。明代,直隶南京中央政府。洪武元年(1368),罢江南行省,建南京,所属府、直隶州直属中书省,作为京畿直辖区。清初,江南省为内十五省之一。在苏州府设江南巡抚,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在淮安府设凤庐巡抚,辖淮安、扬州、凤阳、庐州四府及徐直隶州。在安庆府设操江兼理安庐太巡抚,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五府及和、滁、广德三直隶州。顺治二年(1645),设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治江宁,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罢南直隶,改设江南省,改应天府为江宁府,省会所在地置左、右两布政使,江南省仍辖明南直隶(南京)十四府、四直隶州,辖区范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五年(1648),改名江南、江西总督(仍驻江宁),辖江南、江西两省。六年(1649),撤销淮扬总督。九年(1652),分设江西总督,改名江南总督(仍治江宁),仅辖江南省。十八年(1662),右布政使司徙治苏州府(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左布政使司仍治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领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徽州九府和徐州、滁州、和州、广德四直隶州。圣祖康熙元年(1662),在安庆府设安徽巡抚。三年(1664),裁凤阳巡抚,将扬州、淮安两府及徐州直隶州改属安徽巡抚。罢江南按察使,在安庆设安徽按察使司。四年(1665),撤销江西总督,改名江南、江西总督(仍治江宁),辖江南、江西两省。析左布政使司所属淮安、扬州两府及徐州直隶州,改属右布政使。右布政使司所辖府、州、厅、县,习称下江地区。左布政使司设江宁府,辖今安徽省境内所设府、州、县,习称上江地区。六年(1667)农历七月十二日,安徽正式批准建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司仍寄治江宁府的城南大功坊。改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仍治苏州府。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省会徙安庆,从原江南省属十四府、四直隶州、九十七县中划出上江地区的七府、三直隶州及所属散州和属县为新建安徽省的行政区域。

清初,砀山、萧县属南直隶的徐直隶州。顺治二年(1645),改属江南省。十八年(1661),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康熙五年(1666),改属江南省右布政使司。六年(1667),改属江苏布政使司。九年(1670),两县所隶的徐州直隶州改属治于淮安府(今江苏淮安市)新置的淮扬道。十五年(1676),置淮徐道(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世宗雍正十年(1732),淮徐道迁往宿迁县(在今江苏省宿迁市)。十一年(1733),升徐州直隶州为徐州府。乾隆八年(1743),改名淮徐扬海道。二十五年(1758),徐州府属江苏省江宁布政使司。嘉庆七年(1802),复名淮徐道。咸丰十年(1860),裁淮扬、淮海道,将原属的淮安、扬州府和海州直隶州改属淮徐道,改道名为淮徐扬海道,道治于徐州府。同治四年(1865),复置淮扬道,将淮安、扬州府划属淮扬道,改淮徐扬海道名为淮徐海道。光绪二年(1876),析海州直隶州改属淮扬道,改淮徐海道为淮徐道,仍治徐州府,仅领徐州府及所属一州七县。清朝新增凤台、阜阳、涡阳三县,颍州升格为府,六安、泗州升格为直隶州,撤并临淮、虹两县。

晚清的安徽省,省会怀宁(今安庆市)。所辖地域包括今安徽省大部及江苏省西北部一部分,如萧县、砀山县,原属江苏省,现属安徽省;在皖西,英山县原属安徽省,现属湖北省;在皖南,婺源县原属安徽省,现属江西省。全省辖:安庆、池州、徽州、宁国、太平、庐州、凤阳、颍州共八府;泗、滁、和、广德、六安共五直隶州;无为、寿、宿、亳共四散州;共辖五十一县。

《江南通志》(清乾隆元年)(安徽省相关)、《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等,丘氏相关条目四百六十条。

 

1.邱腾 太守(汉 职官 省总)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十三职官志:

后汉(东汉)(分辖)九江太守邱腾。

 

2.毌丘俭 都督(三国 魏职官 省总)

《江南通志》(卷九十九)职官志文职·统部:

三国魏 毌丘俭,扬州都督。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十三职官志:

魏(统部)扬州都督刺史 毋丘俭,闻喜人。都督。

 

3.邱崈宣 抚使(宋 职官 省总)

《江南通志》(清乾隆元年)卷一百二职官志·文职四:

宋 南渡统部 邱崈,江淮宣抚使。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一武备志·兵事:

宁宗开禧二年十一月,金人攻淮南日急,诏以邱崈督视江淮军马。或劝崈弃庐、和州为守江计,崈曰:“弃淮,则与敌共长江之险。吾当与淮南俱存亡!”乃益增兵防守。时金布萨揆引兵至淮,遣人密测淮水,惟八叠滩可涉,即遣奥屯骧扬兵下蔡,声言欲渡。守将何汝励、姚公佐以为诚然,悉众屯花靥以备之。揆乃遣赛不等濳师渡八叠。驻于南岸官军不虞共至,遂皆溃走,自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揆遂夺颍口,下安丰军,进围和州,屯于瓦梁。(《续纲目》,以上旧志)守将周虎拒之。(《宋史本纪》,新增)

十二月,金赫舍哩子仁,陷滁州。自是,淮西县、鎭皆没于金。金布萨揆欲通和罢兵,邱崈遣使如金军议和,许还其淮北流移人及今年岁币。揆始许之,自和州退屯下蔡,独濠州尙使一统军守之。(《续纲目》)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十五职官志:

宋 统部 江淮(制置使、安抚宣抚使、发运使、提举、转运使、统制)邱崈,江阴人。有传。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三十七职官志·名宦:(宋)

邱崈,字宗卿,江阴军人。宁宗时,为江淮宣抚使。时克泗州,进图宿、寿,既而师溃。崈奏:“泗州孤立,淮北所屯精兵几二万,万一金人南出淸河口,及犯天长等城,则首尾中断,堕敌计矣。莫若弃之,还军盱眙。”从之。金人自涡口犯淮南,或劝崈弃庐、和州为守江计,崈曰:“弃淮,则与敌共长江之险矣。吾当与淮南共存亡!”益增兵为防。寻,拜签书枢密院,督视江准军马。(《宋史本传》,增修)

 

4.邱岳 制置使(宋 职官 省总)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十五职官志:

宋 统部 江淮(制置使、安抚宣抚使、发运使、提举、转运使、统制)邱岳,制置使。增。

 

5.邱鼐 御史(明 职官 省总)

《江南通志》(清乾隆元年)卷一百三职官志·文职:

明 统部(成化)邱鼐,总督漕运兼巡抚都御史。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十七职官志:

明 巡按(成化)邱鼐,总督漕运兼巡抚都御史。

 

6.邱山 御史(明 职官 省总)

《江南通志》(清乾隆元年)卷一百三职官志·文职:

明 统部(成化)邱山,巡按监察御史。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十七职官志:

明(成化)(总督、巡抚、操江、巡按、督学)邱山,巡按监察御史。

 

7.邱天佑 御史(明 职官 省总)

《江南通志》(清乾隆元年)卷一百三职官志·文职:

明 统部(弘治)邱天佑,巡按监察御史。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十七职官志:

明(宏治)(总督、巡抚、操江、巡按、督学)邱天佑,巡按监察御史。

 

8.邱养浩 御史(明 职官 省总)

《江南通志》(清乾隆元年)卷一百三职官志·文职:

明 统部(嘉靖)邱养浩,督学御史。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十七职官志:

明(嘉靖)(总督、巡抚、操江、巡按、督学)邱养浩,督学御史。

 

《怀宁县志》(民国七年)卷十三职官表:

明 督学御史(嘉靖)邱养浩。

 

9.邱福 兵事(明 人物 省总)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一武备志·兵事:

明惠帝建文元年秋七月,燕王棣举兵反。四年三月,燕兵攻宿州,都督平安追及于淝河,斩其将王真。棣设伏淝河,大败之,宿州陷。四月甲戌,魏国公徐辉祖等败燕兵于齐眉山,(山在灵璧县西南)斩其将李斌。帝召辉祖还。庚辰,诸将及燕兵大战于灵璧。(并明史本纪增修)时都督何福移营灵璧,欲持久老燕师,而粮运为燕师所阻。都督佥事平安分兵往迎燕王,率精锐横击,断其军为二。福开壁往援,俱败走。诸将请移驻淮河就粮,夜令军中开三炮,即走。翌日,燕兵猝薄垒,亦发炮三。福军以为己炮也,争趋门出,燕兵乘之,遂大乱。福单骑走,安及都督陈晖、侍郎陈性善等三十七人皆被执。都督盛庸独军而南,列淮南岸,燕兵不得渡。凤阳守将徐安亦拆浮桥、绝舟楫以遏燕。燕王乃令邱福、朱能等帅骁勇数百人,潜自上流,以渔舟济,猝薄庸军鸣炮。庸军惊突,击之,庸败走。遂渡淮,下泗州,出天长,克盱眙。(《明史·成祖本纪》)帝诏天下勤王,徽州知府陈彦回等起兵入卫。(《明史·惠帝本纪》,新增)

 

10.邱树棠 粮储道(清 职官 省总)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三十一职官志:

清 统部(嘉庆二十年)邱树棠,汉阳人。进士。督理江、安、徽、宁、池、太、庐、凤、淮、扬十府粮储道。

 

11.邱鸣泰 布政使(清 职官 省总)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三十二职官志:

清 统部(道光六年)邱鸣泰,东乡人。举人。安徽布政使。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旧志原序:

《安徽通志》序

雍正七年,世宗宪皇帝谕直省重修《通志》,书成奏进,刊版藏布政使司署,所以使守土者经土会辨物生,周民俗而资吏治也。惟安徽省旧统于《江南通志》,而布政使司所藏贮者,未有专书。盖其时上、下江官职犹参伍相备,事联形分,其经制固宜。至乾隆二十六年,增置江宁布政使,安徽布政使移驻皖城,于是抚、藩、臬之官始备。较然两省,而志书仍其旧,未暇修也。今江苏巡抚臣澍,前于道光五年巡抚安徽,以兹省志书旧统于《江南通志》者,束于卷数,宏纲具张,细目未举,又自《通志》初创至乾隆元年,续修之。时民吏之涵圣泽,振兴治理者,迄今又及百年。政教轨物,因时变通,凡乡邑、师田、征赋、诲养之法,宜有创修,以详损益。谋于属官士庶,佥议曰“宜”。乃具情入奏,得旨俞允。体要、经费,部置略定,而臣澍 奉命移抚江苏。至今巡抚臣廷桢,增劳续勤,踵成其事。其章墨、条目、卷帙、部分,皆两抚臣延请耆儒通怀商榷。臣鸣泰 于道光六年仰蒙恩命,擢任安徽布政使,获与斯役。伏念志者,志古今之因革,而风俗之淳厚,人才之彬蔚,系焉。小者为事,而大者为政。布政使一官,奉旬宣之命,综财赋之成,为全省之政所由,汇其大要,在察吏以安民而已。吏得其人,则教养之;政得农桑、学校,井井有经。而城郭、宫室、关隘、桥梁、陂塘、渠堰之利,无不兴也。修祠表墓、崇德报功、旌廉奖孝之典,罔弗举也。风俗由是而益隆,人才由是而益盛矣。国家重熙累洽,神圣相承,仁育义正之规至周且备。百余年来,聪明之长,慈惠之师,其因俗类情以善厥敷施者,无非累朝作人之所致。则是书之修,诚熙载之鸿谟、亮工之龟鉴也。臣鸣泰 学识弇陋,于搜辑厘订无能为役,惟筹划经费、鸠工督程,以冀蒇事书成。天子念前后两抚臣宣劳始终,褒赏议叙。而臣鸣泰 幸躬亲襄助于其间,且于是书有典守之责。考镜之资,则两抚臣 所以上佐圣天子采风问俗,合其道于《周礼·职方》,致太平之意以黼黻休明。使凡百有司得所遵循以资廉法者,其意不可不表章而详述之也。故谨叙之,以备为政者之故实焉。

道光十年淸和月望日江南安徽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臣邱鸣泰谨撰

 

《怀宁县志》(民国七年)卷十三职官表:

清 布政司(道光六年)邱鸣泰,字镶庐。江西东乡人。进士。

 

12.邱越兵事(清人物省总)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二武备志·兵事:

顺治三年三月,太平泾县土贼杀官劫印。安庐池太巡抚刘应宾驻宁国,言:“广德州北通高、溧,南通徽、宁,宁国、太平两府土贼甚多,此剿彼逸。已遣总兵张应庆、邱越、兵备道高峻凤、副将马希珍分路招降郑璧等二百余人,解散数万。”(《国史·贰臣刘应宾列传》)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二武备志·兵事:

圣祖仁皇帝康熙八年,婺源山贼踞三里都,剽掠各县。十一月,总兵邱越会徽、饶、池兵进剿。九年四月,平之。(《徽州府志》、《黟县志·纪事表》)

 

13.邱联恩 兵事(清 人物 省总)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三武备志·兵事:

清道光六年三月丙戌晦,捻匪龚得、王贯三屯亳州之五马沟,为豫军总兵邱联恩等所败,斩捻首张拴、张裕隆。(《豫军纪略》)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三武备志·兵事:

清道光六年四月,袁甲三之随剿捻匪也。至军,即合总兵邱联恩、史荣椿等击贼。(《国史·袁甲三传》)是月甲午,战于亳五马沟。丙申,战界沟。甲辰,战小奈集。(《豫军纪略》)三战皆捷。会甲三之子、编修袁保恒集旧部三千人至军。(《国史·袁甲三传》)甲寅,甲三与总兵邱联恩、崇安等会师,抵亳州城下。朱连泰与知州博铭出城夹击,大破捻匪。(《豫军纪略》)遂解亳州之围。(《国史·袁甲三传》)贼走翟村寺,纠死党踞之。(《豫军纪略》)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三武备志·兵事:

清道光六年七月壬戌,巨捻张落刑扑颍州府,城步队出战,斩捻首张惠。癸亥,贼大至,焚东北门,都司朱淮、源禄泰、千总杨德战死。袁甲三派队出援,(《豫军纪略》)败贼于大桥口。(《国史·袁甲三列传》、《方略·福济疏》)甲子,攻城,贼目中炮死,余贼走四十里铺。伊兴额率骑兵来援,道遇贼,营总勒布佐领、讷勒布领、催珠勒刚阿丰林、披甲占禄、依顺德寿俱战殁。贼渡沙河,(《豫军纪略》)分扑蒙、宿。(《方略·福济疏》)蒙城知县俞澍筑城甫竣。(《蒙城县志》)壬申,贼至,连日环攻,澍城守三昼夜,督团击走之。乙亥,回窜于家集,为援兵塔思哈击退。郝光甲别在江口集击败渡河捻股,擒捻首王㵯林。(《方略·福济疏》、《国史·和春传》云:八月,派剿于家集踞匪,生擒捻首王㵯林。月分,地名。今从《方略》)贼遂分道趋雉河,守将西凌阿退营寺集,贼踞雉河。丁丑,宵劫宿州,临涣防营守将兴庆明山战不利,退萧县瓦子口。披甲武凌云、多隆武战死,贼踞临涣。(《豫军纪略》)于是,灵璧、凤阳戒严,怀远、寿州、宿州、阜阳、太和、颍上、霍邱、亳州遍地捻踪。霍邱捻众,为知县王启秀所败,斩捻首郑三黑、王小金孜。(《方略·福济疏》)袁甲三、邱联恩、史荣椿驰至亳州。(《豫军纪略》、《阜阳县志》)格绷额骑兵出剿,败贼涡河口。壬午,袁保恒、邱联恩、朱连泰败贼清水河,又败贼赵王河。癸未,复战,互有杀伤,通判仓景涵阵亡。(《豫军纪略》)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三武备志·兵事:

清道光六年八月,捻匪以是月已丑由涡河北岸围崇安营,我军小挫。壬辰,复至,袁甲三遣兵练败之。乙未,又败诸太清宫。丙申,又败诸十八里铺,歼贼王贯三,余贼退守雉河。(《国史·袁甲三传》、《豫军纪略》)其由临涣回窜蒙城者,乙未郑魁士败诸双涧。(《方略·福济疏》)其扰宿州之西二十里堡者,为捻首任漧、李大㵙。丁未,官军民团击溃,斩贼目段玉邱。(《方略·福济疏》)其扰涡河南、北岸者,已酉,豫军崇安、格绷额、德楞额败张落刑于耿皇寺。辛亥,邱联恩薄龚得于赵旗屯。崇安又战张落刑于刘乃庙,追杀至潘家楼。壬子,张逆趋龙山据之。癸丑,龚得复由赵屯北渡,我军击却之。(《豫军纪略》、《方略·英桂疏》)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四武备志·兵事

清道光八年十一月,亳捻自河南败回太和。袁甲三檄傅振邦、袁保恒驰援,及贼于李兴集,于是游击巴扬阿罗仲保与苏克金承惠会师。甲戌,傅振邦、袁保恒会合诸军,败贼于李兴集东南之砖桥口。赵书升马队适至,掩杀四十余里。自茨河至淝河,贼尸横于道。邱联恩亦是日由槐店追贼高王庙,要击获胜。(《国史·袁甲三传》、《豫军纪略》)太和团寨日夜攻击,杀贼甚多。(《太和县志》)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五武备志·兵事:

清道光九年,豫军朱连泰剿亳境余集、丁堌捻匪。壬辰,邱联恩至亳,令直隶州张钟翰会吉林骑兵,由涡南进击。癸巳,败贼十九里沟。邱联恩会朱连泰由涡北进击,败贼余集,追败之于泥台店及李家桥。(《豫军纪略》)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五武备志·兵事:

清道光九年二月癸亥,太和署知县侯枢臣率团练武举高兆祥等,攻毁亳境张村铺捻圩。丙寅,破楚店集北宫吉寺捻首龚得老巢。是夜,河南败捻回窜太和、信阳城,为团练刘存诚等所败。丁卯,又败诸鼓家店。戊辰,又败诸元墙集,追过茨河,又为阜阳、亳州各团扼淝截杀无算。(《方略·翁同书疏》、《太和县志》)时豫军剿捻舞阳县,总兵邱联恩阵亡。联恩,将家子。在皖、豫剿捻有年,群捻畏惮如虎。及是战殁,士民惜之。(《豫军纪略》)

 

14.邱维城 兵事(清 人物 省总)

《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卷一百八武备志·兵事:

清同治二年六月四日己卯,寿州陷。自苗逆围城,署知州毛维翼苦守七十余日。至是,食尽力穷,下蔡外委邱维城举城献贼,维翼力战死之。曾国藩檄蒋凝学移军保颍州以卫豫境,成大吉扼三河尖以蔽鄂疆,周宽世退保六安以固皖省,毛有铭为诸路游击之师。又以苗逆窥伺临淮,檄何绍彩由宁国北渡,前往临淮,并咨调外江、内河水师舢板,赴临淮援剿。(《方略·曾国藩疏》)

 

15.邱昌锦 军政司(民国 职官 省总)

《怀宁县志》(民国七年)卷十三 职官表:

民国 军务部(旋改军政司)邱昌锦。(第五路)



1、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2、欢迎广大宗亲投稿,投稿请发至邮箱:qius888@yeah.net

相关文章
  • 《中华丘氏简报》合集在线阅读

    《中华丘氏简报》合集在线

    2021-12-02 14:06

  • 中华丘氏大宗谱·八郎公系谱之一 (<九十一>附录篇 参考谱序)

    中华丘氏大宗谱·八郎公系

    2017-09-21 09:55

  • 中华丘氏大宗谱·八郎公系谱之一 (<九十>附录篇 诗词采撷)

    中华丘氏大宗谱·八郎公系

    2017-09-21 09:54

  • 中华丘氏大宗谱·八郎公系谱之一 (<八十九>附录篇 江西省铜鼓县

    中华丘氏大宗谱·八郎公系

    2017-09-21 09:53

中华丘(邱)氏总祠全景在线观看
中华丘(邱)氏总祠捐款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