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卫辉府
豫北黄河北岸的河南省卫辉市,是一座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商纣时期,为京畿牧野地。战国时,称汲邑。西汉高祖二年(前205),设汲县,距今已有二千二百余年的历史。西晋泰始二年(266),设郡,隋、唐、宋三代,均为州治。元代,为路治。明、清两代,为卫辉府。民国元年(1912),为道治。1948年,设卫辉市。1949年,撤市改县。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卫辉市。
《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卫辉府志》(清乾隆五十三年)等,丘氏相关条目十三条。
1、新乡县
新乡县,汉,获嘉县。北齐,废。隋,改置新乡县,治所即今河南省新乡市。北宋熙宁六年(1073),废,元祐二年(1087),复置。明、清,皆属河南卫辉府。1960年,废,入新乡市。1961年,复置。今属新乡市(地级市)。
《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卫辉府志》(清乾隆五十三年)、《新乡县志》(民国十年)等,丘氏相关条目三条。
1.邱仕时 知县(明职官新乡县)
《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卷三十四 职官五:
明 彰德府 新乡县 知县 邱仕时,辽东人。选贡。崇祯七年任。
《新乡县志》(民国十年)卷三 秩官表上:
明 知县(崇正)邱仕时,辽东人。选贡。
2.邱源 主簿(明 职官 新乡县)
《卫辉府志》(清乾隆五十三年)卷十四 职官志:
明 新乡主簿 邱源,(见定国寺碑)弘治年任。
《新乡县志》(民国十年)卷三 秩官表上:
明 主簿(弘治)邱源。见定国寺碑。
3.邱逯睿 训导(明 职官 新乡县)
《卫辉府志》(清乾隆五十三年)卷十五 职官志:
明 新乡训导 邱逯睿,(见储公德政碑)正德年任。
《新乡县志》(民国十年)卷四 秩官表中:
明 训导(正德)邱逯睿。见储公德政碑。
2、辉县
周,共伯国。汉,置共县。北齐,废。隋,复置共城县。金,改曰河平,又改曰苏门,于县置辉州。元,省苏门县入州。明初,改州为辉县。清、民国因之。1988年,改为辉县市。
《卫辉府志》(清乾隆五十三年),丘氏相关条目一条。
1.邱士琦 巡检(清 职官 辉县)
《卫辉府志》(清乾隆五十三年)卷十六 职官志:
清 辉县侯赵川巡检 邱士琦,贯履失考。
3、延津县
周,置廪延邑。秦嬴政五年(前242),置酸枣县,以境内多棘而得名。南北朝后魏,并入小黄县。北齐,并入南燕县。隋开皇五年(586),复置酸枣县。宋政和七年(1117),改为延津县,以县北原有黄河渡口延津,故名。金贞祐三年(1215),升为延州,辖延津、阳武、原武三县。元至元七年(1270),州废。雍正五年(1727),胙城县并入延津县。其后至今,县名一直未变。1985年,延津属新乡市。
《卫辉府志》(清乾隆五十三年),丘氏相关条目二条。
1.毌邱悦 令(魏 职官 延津县)
《卫辉府志》(清乾隆五十三年)卷十三 职官志:
魏 令(延津)毌邱悦,酸枣令。见郑樵《通志补》。
2.邱锡畴 知县(清 职官 延津县)
《卫辉府志》(清乾隆五十三年)卷十三 职官志:
清 令(知县)(延津)邱锡畴,广东嘉应州人。举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4、浚县
北宋政和五年(1115),设浚州。明洪武二年(1369)四月,州降为县,始称浚县。
其后至今,县名未变。2008年9月1日,属鹤壁市辖。
《卫辉府志》(清乾隆五十三年)、《浚县志》(清嘉庆六年)等,丘氏相关条目四条。
1.邱有才 荐辟(明 选举 浚县)
《浚县志》(清嘉庆六年)卷四 选举表:
明 荐辟 邱有才,张志有才,以人材官按察使司狱。
2.邱柱 知县(清 职官 浚县)
《卫辉府志》(清乾隆五十三年)卷十三 职官志:
清 令(知县)(浚县)邱柱,江苏山阳人。翰林改授,乾隆十七年任。
《浚县志》(清嘉庆六年)卷三 职官志:
清 知县 邱柱,《府志》:江苏山阳人。乾隆十七年,由翰林改授。
《浚县志》(清嘉庆六年)卷十九 循政记:
邱柱,字天峰,江苏山阳人。乾隆十七年,由编修改授浚县知县。贤能爱士,事无留牍。《浚县志》自康熙十八年刘德新修,后雍正二年,知县曾振宗、马日暄相继修辑,成《续志》二册,未及刊刻。柱恐遗失,加县印存于房。乾隆五十三年,重修府志,职官、人物,皆摅其稿直录者,人谓其较郭之注庄为存心稍厚云。
3.邱象豫 县丞(清 职官 浚县)
《卫辉府志》(清乾隆五十三年)卷十四 职官志:
清 浚县丞 邱象豫,淮安人。贡生。顺治年任。
《浚县志》(清嘉庆六年)卷三 职官表:
清 县丞 邱象豫,刘志淮安人。准贡。(康熙年前任)
4.邱德彰 典史(清 职官 浚县)
《浚县志》(清嘉庆六年)卷三 职官表:
清 典史 邱德彰,四川内江人。乾隆六十年任。
5、滑县
“滑”,盖因滑台城而得名。《重修滑县志》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滑伯本姬姓,后裔改为滑氏。《元和志》云:“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城。”《水经注》曰:“旧说,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
秦、汉之时,滑境称白马县。隋开皇十六年(596),设滑州。明洪武三年(1370),废白马县入滑州。洪武七年(1374),降滑州为滑县。其后至今,县名未变。1949年11月,县治自万集村迁至道口镇。1986年2月,改属安阳市。
《滑县县志》(民国二十一年),丘氏相关条目三条。
1.邱应举 把总(清 职官 滑县)
《滑县县志》(民国二十一年)卷十三 职官·武职:
清 老岸汛把总(道光)邱应举,商城人。(旧志)
2.邱灵煦 中学(民国 选举 滑县)
《滑县县志》(民国二十一年)卷十五 选举;
民国 毕业(中学各校)邱灵煦,字晴初。林自头人。河南第十二中学。
3.邱栖鹏 校对(民国 人物 滑县)
《滑县县志》(民国二十一年)卷首·修志职名:
民国校对(清郡庠增生)邱栖鹏。
中华丘氏大宗谱·总谱·卷十·方志丘氏录(一)河南省(怀庆府)
(六)怀庆府
怀庆府,夏时称“覃怀”,后称“怀州”,元称“怀庆路”。明洪武元年(1368),为怀庆府。它的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如今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及新乡市的原阳县所辖地域。
明初,府治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辖:河内、济源(县治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修武(县治在今河南省修武县西北)、武陟(县治在今河南省武陟县阳城镇)、孟县(今河南省孟州市)、温县(今河南省温县)共6县。清末,府仍治河内。辖:河内、济源、修武、武陟、孟县、温县、原武(县治在今河南省原阳原武镇)、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共8县。
《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丘氏相关条目二十九条。
1.邱陈 太守(南北朝 职官 怀庆府)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二 职官志:
南北朝 邱陈,河内太守。见陆俟传。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六 职官志·名宦:
邱陈,未详著籍。世祖时,考州郡治功,唯冀州刺史陆俟与河内太守邱陈为天下第一。(陆俟传)
2.邱以山 贡生(明 选举 怀庆府)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八 选举志:
明 贡生(怀庆府学)邱以山,徐州训导。
3.邱杰 贡生(明 选举 怀庆府)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八 选举志:
明 贡生(怀庆府学)邱杰,唐县、章丘两任训导。
4.邱凤 贡生(明 选举 怀庆府)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八 选举志:
明 贡生(怀庆府学)邱凤。
5.邱乃崃 誊录(清 人物 怀庆府)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首·新修怀庆府志姓氏:
清 誊录、县学生员 邱乃崃,修武人。
1、河内县(沁阳县)
夏,为覃怀地,属冀州。商,为鄂侯国,属畿内。西周,为邢国地,又为雍国之西境;春秋,为周地、郑地,后又为晋之野王邑。战国,为魏地,后又属韩国,再后为卫国。秦,为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汉,置野王县,后析为武德、波二县。晋废,恢复野王县。隋,改为河内县,因在黄河北。唐,析为太行、忠义、紫陵三县,旋复合为河内县,为怀州治所。宋,析置武德县,不久复并入河内县。金,为南怀州治。元、明、清因之。
民国二年(1913),废府存县,改为沁阳县,因在沁河之北,故名。1989年9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沁阳县,设立沁阳市。沁阳市直属于河南省,由焦作市代管。
《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内县志》(清道光五年)等,丘氏相关条目十条。
1.邱源崙 举人(明 选举 河内县)
《河内县志》(清道光五年)卷七 选举表:
明 举人 邱源崙,府志作邹源崙,崇仁知县。己卯科。
2.邱如岱 贡生(明 选举 河内县)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八 选举志:
明 贡生(河内县学)邱如岱。
《河内县志》(清道光五年)卷七 选举表:
明 恩岁贡生 邱如岱。
3.邱太行 举人(清 选举 河内县)
《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卷十七 选举:
清 举人(顺治二年乙酉科)丘太行。
《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卷四十六 选举三:
清 举人(顺治乙酉科)邱太行,河内人。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七 选举志:
清 举人(顺治乙酉科)邱太行。
《河内县志》(清道光五年)卷七 选举表:
清 举人 邱太行,旧志失载,从《通志》补。顺治乙酉科。
4.邱复 举人(清 选举 河内县)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七 选举志:
清 举人(顺治乙酉科)邱复。(按乙酉举人,《河内志》载□复,旧志载河内邱复,皆仕宁国推官。《通志》王复、邱复,俱不载,惟有邱太行,亦称河内人。未知孰是)
《河内县志》(清道光五年)卷七 选举表:
清 举人 邱复,(《通志》无,今从旧志存)顺治乙酉科。
5.邱立斋 举人(清 选举 河内县)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七 选举志:
清 举人(乾隆戊子科)邱立斋,河内人。息县教谕。
《河内县志》(清道光五年)卷七 选举表:
清 举人 邱立斋,息县教谕。乾隆戊子科。
6.邱士玉 举人(清 选举 河内县)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七 选举志:
清 举人(乾隆辛卯科)邱士玉,河内人。
《河内县志》(清道光五年)卷七 选举表:
清 举人 邱士玉,乾隆辛卯科。
7.邱可因 举人(清 选举 河内县)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七 选举志:
清 举人(乾隆戊申科)(奉旨以本年作正科,下年己酉作恩科)邱可因,河内人。
《河内县志》(清道光五年)卷七 选举表:
清 举人 邱可因,戊申科。(奉旨以本年作正科,以下年己酉作恩科)
8.邱宅南 恩贡(清 选举 河内县)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八 选举志:
清 怀庆府学 恩贡 邱宅南,河内人。乾隆辛未。正阳训导。
《河内县志》(清道光五年)卷七 选举表:
清 恩岁贡生 邱宅南,乾隆十六年。
9.邱兆祥 贡生(清 选举 河内县)
《河内县志》(清道光五年)卷七 选举表:
清 优贡生 邱兆祥。
10.邱时亨 孝义(清 人物 河内县)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二十二 人物·孝义:(清)
邱时亨,以孝友义称。河内人。
《河内县志》(清道光五年)卷二十七 人物·孝义传:(清)
邱时亨,邑庠生。逢岁歉,焚石天才、韩尽礼等负券四百金。事伯兄如事父。子:复,举人。
2、济源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析轵县北置济源县,从此有了济源县。其后至今,县名一直未变。
1988年6月,济源撤县建市,实行计划单列,归焦作代管。1997年,为省直管市。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济源县志》(清乾隆二十六年)等,丘氏相关条目三条。
1.邱处机 仙释(元 人物 济源县)
《济源县志》(清乾隆二十六年)卷十一 人物·仙释:(元)
邱处机,字通宻,山东人。寓济源长春观,学道于灵都真君王志祐。昌明元教,多著述。世祖召见于雪山,上言:“为治在敬天勤民,长生在清心寡欲。”世祖命左右铭之。时国兵蹂躏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系,无所逃命。机使其徒张志谨等持牒召之,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及濒死而得更生者数万人。
2.邱从善 典史(明 职官 济源县)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三 职官志·职官上:
明 济源县 典史 邱从善。
《济源县志》(清乾隆二十六年)卷八 职官:
明 典史 邱从善。
3.邱光明 典史(清 职官 济源县)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五 职官志·职官下:
清 济源县 典史 邱光明,浙江人。吏员。顺治五年任。
《济源县志》(清乾隆二十六年)卷八 职官:
清 典史 邱光明,浙江人。吏员。顺治元年任。
3、修武县
修武之名,由来甚久,或谓起于周初。秦,置修武县。汉,于同地又置山阳县。北魏孝昌间,分置北修武县。旋,北修武与山阳俱省,入修武县。东魏,置西修武,旋废。隋大业间,县徙于武陟,别置修武县于西修武故址。宋熙宁间,降为镇。元祐初,复置修武县,历元、明、清三代至今不再变。今属焦作市辖县。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等,丘氏相关条目二条。
1.邱处机 仙释(元 人物 修武县)
《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卷三十三 仙释:(元)
丘处机,字通宻,山东栖霞人,自号长春子。尝寓居修武县清真观,研精玄学。世祖召见,每言“为治在敬天勤民,长生在清心寡欲。”世祖然其言,命左右书之。时国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馘,无所逃命。处机使其徒持牒招之,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及濒死而得更生者无虑数万人。中州人至今颂之。
《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卷七十 仙释:(元)
邱处机,字通宻,山东栖霞人,自号长春子。尝寓居修武县清真观,研精元学。世祖召见,每言“为政在敬天勤民,长生在清心寡欲。”世祖然其言,命左右书之。时兵革不息,民罹俘馘,无所逃命,大河南北尤甚。处机使其徒多方救济之,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民,及濒死而得更生者无虑数万人。中州人至今称之。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二十七 金石志:
海蟾宫入道歌 长春子书
歌云:余缘太岁生燕地,忆昔三光分秀气。丱角圆明霜雪心,十六早登科甲第。纡朱怀紫金章贵,各各绮罗挂轻体。如今位极掌丝纶,忽忆从前春一寐。昨宵家宴至三更,儿女夫人并侍婢。被余佯醉拨杯盘,击碎珊瑚真玉器。儿女嫌人恶,忘了从前衣。饮乐来朝朝,退怒犹存些。小过无推托,因事方顿悟。前有轮回谁救度?退官纳印弃荣华,慷慨身心求出路。
《修武县志》(清道光二十年)卷八 人物志·方外:(元)
邱处机,字通密,山东栖霞人,自号长春子。尝寓居修武县清真观,研精元学。世祖召见,每言“为治在敬天勤民,长生在清心寡欲。”世祖然其言,命左右书之。时悍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锋镝,无所逃命。处机使其徒持牒招之,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民,濒死而得更生者无虑数万人。(吴志)
《修武县志》(清道光二十年)卷十 金石志:
《海蟾宫入道歌》,长春子书。在马坊邨真清观。
余缘太岁生燕地,忆昔三光分秀气。丱角圆明霜雪心,十六早登科甲第。纡朱怀紫金章贵,各各绮罗挂轻体。如今位极掌丝纶,忽忆从前春一寐。昨宵家宴至三更,儿女夫人并侍婢。被余佯醉拨桮盘,击碎珊瑚真玉器。儿女嫌人恶,忘了从前衣。饮乐来朝朝,退怒犹存些。小过无推托,因事方顿悟。前有轮回谁救度?退官纳印弃荣华,慷慨身心求出路。
府志按:《海蟾公入道歌》,邑志以为金宰相刘操作。邑人相传以为即仙人刘海蟾尝居此观。明李濂宁《邑记》亦云:观前有古潭,传为刘海蟾洗丹处。似皆缘邱长春《入道歌》,附会其说耳。
2.邱缘孔 孝义(清 人物 修武县)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二十二 人物·孝义:(清)
邱缘孔,字宗圣,郡庠生。父为圜,性友爱,孔遵守父志,四世同居。
《修武县志》(清道光二十年)卷八 人物志·孝友:(清)
邱缘孔,字宗圣,郡庠生。父为圜,性友爱,孔遵守父志,四世同居。(旧志)
4、武陟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分修武县南部置武陟县。唐贞观元年(627),废怀县入武陟县。其后至今,县名一直沿用。1913年,废怀庆府,其治由武陟移驻汲县。
1986年至今,武陟县属焦作市管辖。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武陟县志》(清道光九年)等,丘氏相关条目一条。
1.邱明 主簿(明 职官 武陟县)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四 职官志·职官中:
明 武陟县 主簿(天启七年缺裁)邱明。
《武陟县志》(清道光九年)卷六 职官表:
明 主簿 邱明。见李志。
5、孟县
孟县,今孟州市。孟州古称孟涂国。禹王导河积石又东至于孟津,即此。武王伐纣会诸侯歃血于孟津,故后有盟津之称。
春秋,为河阳。战国,为河雍。秦,置河雍县。汉,置河阳县。新,改河亭。东汉,复治。三国魏、晋,因之。元魏,为河阳县。高齐,废县为为河阳关。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河阳县。唐初,为大基层,寻复河阳。五代因之。宋,置孟州。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孟州因河患,北向十五里筑今城,为上孟州,原城为下孟州。元初,治下孟州。元宪宗八年(1254),迁上孟州。
明洪武十年(1377),改州为县,始称孟县。清、民国因之。1986年1月18日,划属焦作市管辖。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孟县志》(民国二十二年),丘氏相关条目五条。
1.邱光岳 主簿(明 职官 孟县)
《孟县志》(民国二十年)卷五 职官:
明 主簿 邱光岳。
2.邱俊 典史(明 职官 孟县)
《孟县志》(民国二十年)卷五 职官:
明 典史 邱俊。(见弘治十三年岱岳庙碑)
3.邱缙 知县(清 职官 孟县)
《孟县志》(民国二十年)卷五 职官:
清 知县 邱缙,湖北人。由廪贡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任。
4.邱琰 教谕(清 职官 孟县)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五 职官志·职官下:
清 孟县 教谕 邱琰,洛阳人。拔贡。
《孟县志》(民国二十年)卷五 职官:
清 教谕 邱琰,洛阳人。由拔贡。(康熙三十八年至乾隆五年间?)
5.邱士标 教谕(清 职官 孟县)
《怀庆府志》(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五 职官志·职官下:
清 孟县 教谕 邱士标,泌阳人。拔贡。
《孟县志》(民国二十年)卷五 职官:
清 教谕 邱士标,泌阳人。由拔贡。(见康熙二十三年河阳书院碑)
6、温县
古名温国,以境内温泉而得名。夏,为温国。汉初,置县,名温县。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废温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温县。唐武德四年(621),改温县为李城县。八年(625),废李城县,恢复温县。宋、元、明、清因之。1945年3月,建立温陟县。1945年5月,建立温孟县。1945年8月,废温陟、温孟两县,建温县。1960年10月,废温县并入沁阳。1961年8月,复置温县。今属焦作市管辖。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温县志》(清乾隆二十四年),丘氏相关条目一条。
1.邱惠 典史(明 职官 温县)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四 职官志·职官中:
明 温县 典史 邱惠。
《温县志》(清乾隆二十四年)卷三 秩官表上:
明 典史 邱惠。
7、阳武县
阳武县,秦置,县城在官渡西边。秦时的阳武县辖境是很大的,辖郑州市和中牟县并向北一直延伸到山东东明县境内。西汉时,被拆分成多个县,阳武县城多次迁移,直到唐、宋时期才稳定在今原阳一带。1949年,与原武县合并,改称原阳,属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销,属河南省。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阳武县志》(清乾隆十年)等,丘氏相关条目二条。
1.丘禹 教谕(明 职官 阳武县)
《怀庆府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卷十四 职官志·职官中:
明 阳武县 教谕 邱禹,昌邑人。举人。
《阳武县志》(清乾隆十年)卷八 职官志:
明 教谕 丘禹,福建莆田人。举人。
《阳武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卷三 职官志:
明 教谕 丘禹,福建莆田人。举人。
2.邱逢源 知县(清 职官 阳武县)
《阳武县志》(民国二十五年)卷三 职官志:
清 知县 邱逢源,江苏马邮州人。举人。光绪十三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