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临清直隶州
临清之名始于后赵,取临近清河之意。西汉初,始建清渊县。后赵建平元年(330),改清渊置临清县。后废。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析清渊县西部复置临清县。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复置临清县。唐大历七年(772),析临清另置永济县。明弘治二年(1489),升为州,辖馆陶、邱县。清顺治元年(1644),不领县。 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为直隶州,辖武城、夏津、邱县。
民国元年(1912),降为县。1948年,升为专级市。翌年,复降为县级市。1956年,清平县撤销,部分划归临清县管辖。1958年,县市合并,置临清市。1963年,撤市复县。1965年,将临清县卫运河西的五个区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建临西县。同时将馆陶县的潘庄、八岔路两个区划归临清县。1983年,撤销临清县,设立临清市。今属聊城市管辖。
《临清直隶州志》(清乾隆五十年)、《临清县志》(民国二十三年),丘氏相关条目九条。
1. 邱环 贡生(明 选举 临清州)
《临清直隶州志》(清乾隆五十年)卷七 选举志:
明 例贡 邱环。(正德贡)
《临清县志》(民国二十三年)十三 选举志:
明 例贡(正德)邱环。
2. 邱濬 艺文(明 人物 临清州)
《临清县志》(民国二十三年)十六 艺文志·诗词:
过会通闸 明 邱濬
清江浦上临清闸,萧鼓丛祠饱馂余。
几度会通河上过,更无人说宋尚书。
会通、临清二闸,在汶北河,创于元世。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重建。后舟行南河,北河半涸,闸亦仅存旧址。
3. 邱淦 州同(清 职官 临清州)
《临清县志》(民国二十三年)十四 秩官志:
清 州同(光绪)邱淦,光绪二十八年二月任。
4. 邱昆 义烈(清 人物 临清州)
《临清县志》(民国二十三年)十五 人物志·义烈:
清 咸丰甲寅,殉难绅民有事迹可记者。其他名存事湮,既同列昭忠祠,亦罗而书之:邱昆,同孙杰(同孙子邱杰)。
5. 邱勤 义烈(清 人物 临清州)
《临清县志》(民国二十三年)十五 人物志·义烈:
清 义仆殉难者 邱勤。咸丰甲寅殉难者,均附祀昭忠祠。
1、武城县
战国时期,为赵地东武城。西汉,始设东武城县。西晋太康中,去“东”字,改称武城县。北齐,武城省入备丘县。隋开皇六年(586),于贝丘县析东武城旧地置武城县。此后至1957年,县名、域境仍旧。
1958年,将武城合并于夏津县。1961年6月,夏津、武城分立。今武城县隶属德州市管辖。
《武城县志》(清顺治七年)、《武城县志续编》(民国元年)等,丘氏相关条目一条。
1. 丘道明 知县(明 职官 武城县)
《武城县志》(清顺治七年)卷二 官师:
明 宰 知县丘道明。见名宦。
《武城县志》(清顺治七年)卷二 名宦:
明 丘道明,上杭人。由贡士嘉靖年为武城县令。廉洁公平,省河夫,缓岁输,民甚蒙惠。
2、夏津县
西汉初年,始置鄃县。王莽改鄃县为善陆。东汉,复为鄃县。北齐时,废县并入平原。隋开皇十六年(596),于古鄃城西南建鄃县,又另置夏津县。隋大业年间(605—618),夏津县并入鄃县。唐天宝元年(742),改鄃县为夏津县。此后至今,县名沿用未易。今夏津县属德州市管辖。
《夏津县志》(清乾隆六年),丘氏相关条目二条。
1. 邱嘉猷 教谕(明 职官 夏津县)
《夏津县志》(清乾隆六年)卷六 官守志·职官:
明 教谕 邱嘉猷,江西临川人。举人。万历九年任。升城步知县,讲论不怠。
2. 邱石常 训导(清 职官 夏津县)
《夏津县志》(清乾隆六年)卷六 官守志·职官:
清 训导 邱石常,字子廪,诸城人。岁贡,八年任。升广东高要知县。
《夏津县志》(清乾隆六年)卷十 艺文志·记:
清 邑侯夏公生祠去思碑记 邑司训升高要令 邱石常
夏令公去鄃三年矣。一旦,父老数十百人款博士门,告曰:“百姓自公之去也,久而爱,爱而思,思而不能忘,愿立祠祀之。幸博士作记,昭垂不朽!”博士曰:“建祠功,令有严,众未之闻欤?”父老曰:“人情所然,圣王弗禁。吾闻汉之文翁,唐之狄梁,以及朱公之于桐乡,张公之于益州,举非生祠乎?幸博士作记!”博士曰:“众固愿之,万一非公所愿,云何?”父老曰“皇帝临御,十有六年,安民察吏,事事以爱养为急。公来司牧一方,殚精竭虑,其勤八载,今果以循良内召,岂非再造夏土有声哉?虽公隐隐不欲自鸣,然使前者有所传,后者有所效,不亦休乎?且博士固同舟人也,何遽忘之?一县轮廓,将七十里,东北困于萑苻,西南沦于积荒,其间弹丸地,百务鳞集,士民交瘁,鄃之为鄃,困敝甚矣。令兹土者,厥维艰哉?困萑苻者,惊蚤暮矣。我公单骑抚渠,率约法三章,卒得格心,闾阎安堵焉。沦积荒者,胥蓬茅矣。我公五请于各台,卒蒙题允,与为豁除,赋役得均焉。即博士所居学宫,其初鞠为茂草耳。弟子百余人,屡经衰乱之后,强立者固有之,荒于学者比比也。自我公轼临,首新黉序,礼其父兄而教其子弟,鄃人梦寐,不知有此一日也。又其大者,旱涝不时躬祷,而雨旸立应。凶灾间,有亲巡而粥药时周。他如苏驿清漕,平役治河,祥刑弭盗,恤茕慰幽,种种见于寔政诸录。大约公之为人,治邑如治家,视民如视身,其色凛乎不可犯,而其气复蔼若春温。宜乎至诚所感,蝗为退飞,狼为敛迹,谁云渡河反风、史传诬夸哉?而未已也,圣天子首严学校,重真才也。日者学使行文,郡邑分上、中、下三等,我公又力请而定之,方中视旧额得广焉。自兹以往,济济多士,沐浴作人之泽,宁仅一人一代而已?是故家有俊民,维公教之;野有芜由,维公芟之;泽有哀鸿,维公辑之。今日者,转危为安而咸获嘉祉,伊谁之赐欤?功不食报,吾侪小人,胡以自安也?因卜择于南郭之西南,用善人曲国俊之吉壤,建生祠而奉王其中,为岁时瞻依之胜,其何忍拂案志而不乐观厥成欤?”博士于是瞿然曰:“嗟乎!甚矣。公之厚而鄃民亦不薄也。”吾闻仁人君子相继为政,则后先辉映,扶风教于不衰。今蜀西张公之心,犹是夏公之心也。其初政虽未竟万一,觐其仁心为质,质任自然。申改府米以苏民累,复中下地额以纾民力,立广因大社以溥域化,创修四城门桥以通舆济,特建文昌帝祠以兴文运,休譬振剔,整施正厉,其造福于鄃,曷可胜量!岂非前事之穀,后事之续哉?美哉!斯祠吾知其未有艾也。是用勒诸贞珉,毋辜父老之意。
3、邱县
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置平恩侯国,治在今邱城西。继而更名延平县、平恩县、平恩镇。金,废平恩县为镇,隶曲周县。元初,改隶堂邑。至元二十六年(1289),置丘县,以平丘山得名。雍正三年(1725),为避孔丘之讳,奉敕令加“阝”为邱。此后至今,县名一直沿用。今该县隶属邯郸市(专区、地区)管辖。
《邱县志》(民国二十三年),丘氏相关条目一条。
1. 邱颐龄 县长(民国 职官 邱县)
《邱县志》(民国二十三年)卷八 职官志:
民国 县长(清称知县,入民国后,改成县知,民国十七年后,改成县长)邱颐龄,别号铁君,贵州贵阳人。十年到任,十一年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