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肥城县
西汉初年(前206),始置肥城县。东汉章帝末年(87~88),撤销肥城县,境地分属济北郡卢县、蛇邱县和东平国富城县。南北朝宋(420~479),在原肥城县故城设济北郡,原肥城县境地分属卢县、蛇邱县和富城县。南北朝北魏孝昌三年(527),复置肥城县,并设东济北郡于肥城县城。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于肥城县城置肥城郡。隋开皇初年,废肥城郡,保留肥城县。隋末,废肥城县,境地属济北郡管辖。唐武德五年(622),复置肥城县。贞观元年(627),撤肥城县,境地并入博城县。乾封元年(666),改博城县为干封县。元至元十二年(1275),复置肥城县。其后以至公元1991年,县名一直未变。1992年,撤肥城县,改置肥城市,属泰安市。
《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肥城县志》(清光绪十七年)等,丘氏相关条目十九条。
1. 左丘明 艺文(春秋 人物 肥城县)
《山东通志》(民国七年)卷三十五 疆域志·古迹:
泰安府 肥城县 左丘明墓在县西南五十里。
按《齐乘》云:“左丘明墓,在峄县东北七十里”。岳志遂列于峄县。元魏《地形志》:“在富城县,即今肥城”。《元和志》:“东平平阴东南,有左丘明墓。今肥城,平阴地也。则在肥城近是”。
《山东通志》(民国七年)卷一百二十九 艺文志·经部:
《左氏传》,三十卷。汉志著录注云:“左丘明,鲁太史”。《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鲁君子左丘明”。《严氏春秋》引《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郑玄《六萎论》云:“左氏善于礼,谷梁疏云:谓朝聘、会盟、祭祀、田猎之属,不违周典是也”。《汉书·刘歆传》云:“《左氏传》多古字古言,按《说文》引古文,左氏无以茜酒。附娄无松柏,樌渎鬼神,诸侯敌王所鎎,诶诶出出,王室日惷惷焉。津之目籞,不义不囗,癹夷蕴崇之楄部荐干,其字多异”。
《山东通志》(民国七年)卷一百三十一 艺文志·史部:
《国语》二十一卷。文渊阁著录 左丘明撰。丘明有《春秋左氏传》,见经部春秋类。 《四库总目》按语云:《国语》,二十一篇。汉志虽载《春秋》后,然无《春秋外传》之名也。《汉书·律历志》始称《春秋外传》。王充《论衡》云:“《国语》,左氏之外传也。左氏传经,词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词以实之”。刘熙《释名》亦云:“《国语》亦曰《外传》,《春秋》以鲁为内,以诸国为外,外国所传之事也”。考《国语》,上包周穆王,下暨鲁悼公,与《春秋》时代首尾皆不相应,其事亦多与《春秋》无关。系之《春秋》,殊为不类。至书中,明有鲁语,而刘熙以为外国所传,尤为舛迕。附之于经,于义未允。史通六家,《国语》居一,实古《左史》之遗,今改隶之杂史类焉。(周)
《山东通志》(民国七年)卷一百五十三 人物志·先贤:
左丘明,《史记》:一曰左氏,名丘明,鲁人。《阙里志》:中都人为鲁太史。《汉书·艺文志》: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左丘明惧弟子从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史记》:又著《国语》二十一篇。《汉书·艺文志》:为《春秋外传》。唐贞观二十一年,配享孔子。永徽中,降从祀。宋赠瑕丘伯,改中都伯。明改称先儒,崇祯十五年改称先贤,位在七十子之下。
《泰安府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卷四 古迹志·陵墓附:
肥城县 周左丘明墓,县西南五十里。《齐乘》云:在峄州东北七十里。峄州,今峄县。《山东通志》亦列于峄县。按元魏《地形志》云:在富城县,即今肥城。《元和志》云:东平平阴东南有左丘明墓。今肥城,又古平阴也。则在肥城者近是。
《兖州府志》(清乾隆三十五年)卷七 阙里志:
左丘明,中都人。授经图鲁人楚左史倚相之后。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而修之。其所褒贬,不可具书,皆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说。丘明恐失其真,乃为之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躬览载籍,广记而备言之。又采录前世穆王以来,下讫于鲁悼智伯之谋,无不备载,以为国语,号曰《春秋传》。丘明授鲁申,申授吴起,起授子期,期授铎椒,椒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汉张苍及贾谊,张敞谊为《左氏传训诂》授贯公,贯公授子长卿,长卿授张禹,禹授尹更始,更始授子咸及翟方进、胡常,常授贾护,护授苍梧陈钦,而刘歆从尹咸及翟方进受之。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贾护、刘歆。歆曰:“《左氏春秋》可立”。哀帝纳之,以问诸儒,皆不对。歆遂移书责让太常博士,左氏始得立于学宫。唐贞观中从祀,宋封瑕邱伯,改封中都伯。
《兖州府志》(清乾隆三十五年)卷三十一 杂志:
鲁侯欲以孔子为司徒,召三桓议之。左丘明曰:“周人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矣。今君欲以孔某为司徒,召三桓而议之,亦与狐谋裘,与羊谋羞也”。(出《符子》)
《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卷下 古迹:
都君庄,在城西南四十里,即虞舜成都之处。有宋王醇德《题左丘明墓》诗云:永能迁寺还封树,每到都君一泪埀。
《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卷下 陵墓:
左丘明墓,在城西南五十里肥河乡都君庄正觉寺之西。
《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七年)卷二 古迹·冢墓:
左子墓,在县西南五十里衡鱼。按峄县,亦有左子墓。元魏《地形志》云:在富城县,即今肥城。《元和志》云:东平平阴东南有左丘明墓,则墓在肥城也。
《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七年)卷九 人物志·名贤:
周 先儒左丘子,名明。《春秋内外传》事,详《史记》、《汉书》及《阙里文献考》,不具录。
《肥城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卷五 耆旧录·先贤名儒:
周 先儒左子,名丘明。作《春秋内外传》事,详《史记》、《汉书》及《阙里文献考》,不具录。
《肥城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卷七 古迹:
左子墓,在县西南五十里衡鱼。《魏书·地理志》:富城有左丘明冢。
《肥城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卷七 地理志·祠庙:
左丘子祠,在县署东南,邱氏奉祀生奉祀。汉建武六年,十七世孙邱堂《左传精舍志序》称,左传精舍,此即故址。
《肥城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卷四 礼仪:
左丘子祠,县署东南。丘氏奉祀生奉祀。嘉庆八年,丘明善所上汉建武六年十七世孙丘堂《左传精舍志》序称“左传精舍”,此即故址。
按:嘉庆八年,山东巡抚疏请增设左氏博士。礼部议:“左丘明《春秋传》立在学官,予以世袭五经博士,原分所应得。惟是左丘为复姓,单称左氏,史无明文。朱彝尊谓因避师讳而然。至分为左、丘二姓,惟见应劭《风俗通义》,而未著其何以分。《元和姓纂》左字注称:临淄有左丘明后是。在山东者,姓左不姓丘。《广韵》丘字注称:左丘明之后,有吴兴、河南二望是。其族,唐以前已久徙他郡,即以山东之丘而论。《姓纂》称:太公少子封于营丘,以丘为氏。《左传》:邾大夫丘弱。其受氏,皆在左丘明以前,不能断其无后。今请立博士之丘明善,但据其现住肥城,持一新刋之家谱,执为六十世之确证。名器所关,未便遂为创立博士。应请旨,交该省巡抚、学政详细查覆,再行题请。”嗣,山东巡抚申辩前疏,礼部逐条议驳,仍照乾隆十六年所定,给以奉祀生奉祀。奉旨依议,钦此!
附录部驳名条:
《左传精舍志》原序。案:既称志序,当别有《左传精舍志》一书,乃谱中所称,即是此序。序中所言,又全是家谱。末题“建武六年十七世孙丘堂熏沐敬书”,汉代无此款式。又序中称左丘明为倚相之后,古书俱载。至倚相为太公之后,则从未见于古书。此固太公少子以丘为氏,故牵合附会。
遗像三图。案:三图既称旧谱所传,则衣冠、器具必作古制。乃孔子、左丘明皆着束发道冠,又有高几坐墩及纸本书籍笔墨砚水,中丞之类,全同时式。
左子墓,在肥城西南五十里。案:《山东通志》载:左丘墓,在峄县,而以肥城之墓分注其下。是此二墓均在疑似之间,未必肥城果真,峄县果伪。
丘起避王莽之征改姓丘氏。案:《前汉书·鲍宣传》中,凡王莽征召不出者,具列姓名,其中并无丘起。且既改姓避莽,何以又筑《左传精舍》,使欲盖弥彰?
乾隆十五年,丘文水出资七千余金独修学宫。案:丘姓能出七千余金修学宫,是其家不贫,何以又无力修其祖祠,乞李英捐助百金?
金王去非诗,请看廿一简多少,独有先儒冠汗青。案:金代尚未有《廿一史》。
名贤为一邑之光,左丘氏之宜邀旷典、分所当。然而肥城有墓、有祠,其后裔为丘氏相传已久,乃再经部驳,不免向隅,而仍给以奉祀生,是礼部亦不能遽定为伪托。丘文水出资七千余金独修学宫,尤属阖邑共和之事。备录驳条,使后来扶翼圣教者有可考证,而知当日所以被驳之由焉。
2. 邱思齐 知县(明 职官 肥城县)
《泰安府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卷十 职官志上:
明 知县 邱思齐,有传,肥城县知县。
《泰安府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卷十五 宦迹志下:
明 邱思齐,洪武中知肥城县,以清谨升陕西参议。
《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 卷下 人物:
明 知县 丘思齐,开设衙门,建置学宫、坛庙,以清谨升陕西参议。
《肥城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卷七 职官志:
明 知县(洪武三年)邱思齐,有传。
《肥城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卷七 职官志·宦迹:
明 知县 邱思齐,建置学宫、坛庙,用民力而不劳。以清谨称,升陕西参议。
3. 邱思济 名宦(明 人物 肥城县)
《肥城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卷三 政绩录·兴利:
邱思济,洪武二年为邑令,建置学宫、坛庙,用民力而不劳。以清谨升陕西参议。
4. 邱云霄 贡生(明 选举 肥城县)
《泰安府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卷十三 选举志下:
明 贡生(崇祯年)邱云霄,肥城人。
《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卷下 选举:
明 岁贡 邱云霄。
《肥城县志》(清光绪十七年) 卷八 登进传:
明 正贡(崇祯年)邱云霄。
5. 丘鉴 贡生(明 选举 肥城县)
《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卷下 选举:
明 制贡 丘鉴。
6. 邱桂乔 教谕(清 职官 肥城县)
《肥城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卷七 职官志:
清 教谕(光绪十三年)邱桂乔,胶州。举人。署任。
7. 邱毅亭 举人(清 选举 肥城县)
《肥城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卷八 登进志:
清 恩赐(光绪十五年已丑)邱毅亭,本科,年九十岁以上,钦赐举人。
8. 邱廷枢 举人(清 选举 肥城县)
《山东通志》(民国七年)卷一百四 学校志·举人表:
清 举人 泰安府(同治元年壬午科并补行咸丰十一年辛酉科)邱廷枢,肥城人。
《肥城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卷八 登进志:
清 举人(同治元年壬戌)邱廷枢,考取觉罗官学教习第一名,选临邑县教谕,未赴任。
9. 邱光瀛 举人(清 选举 肥城县)
《山东通志》(民国七年)卷一百四 学校志·举人表
清 举人 泰安府(光绪二十八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是科改试策论、经义,停废八股试帖)邱光瀛,肥城人。
10. 邱承霖 武举人(清 选举 肥城县)
《山东通志》(民国七年)卷一百八 学校志·武举人
清 武举人(顺治八年辛卯科)邱承霖,肥城人。
《泰安府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卷十二 选举志上:
清 武举(顺治八年辛卯科)邱承霖,肥城人。
《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卷下 选举:
清 武举 丘承霖。
《肥城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卷八 登进志:
清 武举人(顺治八年辛卯)邱承霖。
11. 邱钟泰 武举人(清 选举 肥城县)
《山东通志》(民国七年)卷一百八 学校志·武举人
清 武举人(乾隆三十年乙酉科)邱钟泰,肥城人。
12. 邱中泰 武举人(清 选举 肥城县)
《肥城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卷八 登进志:
清 武举人(乾隆三十年乙酉)邱中泰,候选卫千总。
13. 邱峘中 贡生(清 选举 肥城县)
《肥城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卷八 登进志:
清 正贡(道光十一年辛卯)邱峘中,岁贡。
14. 邱廷范 贡生(清 选举 肥城县)
《肥城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卷八 登进志:
清 正贡(同治十二年癸酉)邱廷范,拔贡。就职直州判。
15. 邱廷镐 贡生(清 选举 肥城县)
《肥城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卷八 登进志:
清 贡仕 邱廷镐,由附贡考取,现任厢黄旗官学教习。
16. 邱琏 仕籍(清 选举 肥城县)
《泰安府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卷十三 选举志下:
清 仕籍 邱琏,肥城人。
《肥城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卷五 耆旧志·义行:
清 邱琏,行键子,候选同知。家素丰,慷慨好施。时鹿维新募修文庙,费已不赀,琏慨然于前功不继,捐家赀七千金,独修两庑戟门。其轻财好义,实世所罕有。
17. 邱行键 孝义(清 人物 肥城县)
《泰安府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卷十八 人物志三·孝义:
清 邱行键,字贞公,肥城监生。父母殁,棺衾悉自办,不以委诸弟。有季弟强悍,少不满意,欲谋之,背后持刃而手不能举,卒获免。及觉,友爱如故,终不较也。生平好义,每见学宫倾圮,欲捐修未竟而没。其子琏独力为之,克成其志。
《肥城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卷九 人物志·义行:
清 邱行键,字贞公,监生。父母殁,独任丧葬。有季弟某,素强悍,少不满意,尝持刃欲谋之而手不能举。获免。及觉,友爱如故,终不较也。生平好义,欲捐修学宫,未竟而殁。子琏独力为之,克成父志。
18. 邱自成 诗文(人物 肥城县)
《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卷下 诗文:
清河晚渡 丘自成 教谕
接踵沙头趂渡河,波光隐隐曳青萝。
经春涉水行人少,薄晚乘舟过客多。
几韵沧浪云外曲,数声欵乃月中歌。
时人莫叹子来晚,明日先从此地过。
19. 邱氏(氏族 肥城县)
《肥城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卷六 氏族:
邱 先儒左丘明后。世居衡鱼等村,为本境望族,今传七十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