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德州
德州之“德”,源于“德水”。德水,古黄河别名。德州因处于德水之畔而得名。公元前221年,秦改古黄河名曰“德水”。(《史记·秦本纪》)西汉时,在今德州东境、古黄河边置安德县,取“德水安澜”之意,意喻“太平祥和之州”。之后,此名此意就被赋予了德州。至隋朝,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改安德郡为德州,治安德县,此为德州地名之初始。以后时废时复,至唐乾元元年(758),复称德州。自此,历代皆称德州。1913年,改德县。1948年,改德州市。
《德县志》(民国二十四年)等,丘氏相关条目八条。
1. 邱腾 仓分司(明 职官 德州)
《德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卷九 宦迹志·秩官表:
明 户部管仓分司(隆庆)邱腾,沔阳人。进士。
2. 邱应科 训导(明 职官 德州)
《济南府志》(清道光二十年)卷二十八 秩官六:
明 德州训导(万历)邱应科,昌乐人。岁贡。
《德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卷九 宦迹志·职官表四:
明 德州训导(万历)邱应科,昌乐人。岁贡。
3. 邱翀汉 举人(明 选举 德州)
《山东通志》(民国七年)卷九十三 学校志·举人表:
明 举人 济南府(万历三十一年癸卯科)邱翀汉,德州人。
4. 邱冲汉 举人(明 选举 德州)
《济南府志》(清道光二十年)卷四十 选举二:
明 举人(万历三十一年癸卯科)邱冲汉,德州人。
《德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卷七 学校志·贡举表一:
明 举人(万历三十一年癸卯科)邱冲汉。
5. 邱有栋 贡生(明 选举 德州)
《济南府志》(清道光二十年)卷四十一 选举三:
明 贡生(隆庆)邱有栋,德州人。岁贡。
《德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卷七 学校志·贡举表一:
明 岁贡(隆庆)邱有栋。
6. 邱灿 贡生(清 选举 德州)
《济南府志》(清道光二十年)卷四十三 选举五:
明 贡生(康熙)邱灿,德州人。岁贡。
《德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卷七 学校志·贡选表二:
清 岁贡(康熙)邱灿。
7. 邱建中 贡生(清 选举 德州)
《德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卷十一 人物志·文职:
清 文职 例贡例监附 邱建中,贡生。
8. 邱宾 监生(清 选举 德州)
《德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卷十一 人物志·文职:
清 文职 例贡例监附 邱宾,监生。
13、德平县
殷商时,属青州,西周时,属齐国,秦时,属齐郡,汉时,属青州平原郡。沿革中有鬲、般、平昌、重平等地名。东汉,为西平昌。刘宋时,置安德郡平昌,又置安德、般。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将鬲、重平并入平昌,改属渤海郡。孝明帝熙平年间,改属乐陵郡。东魏孝静帝天平初年(534),又改为平昌。北齐时,为安德郡西平昌。文宣帝天保七年(556),诏令并州县,仍将鬲与重平并入平昌地。隋初,为平昌。炀帝大业初年(605),改德州为平原郡,仍以安德、平昌二县属之。唐贞观年间,将般县并入平昌。
五代后唐时期,割安德东北境及平昌地合为一县,两地各摘一字,名为德平县,德平有名自此开始。宋朝神宗熙宁六年(1073),德平废县为镇,并入安德县。哲宗元符初年(1098),复置德平县。元、明、清、民国以到1955年因之。1956年撤销,分别划归德县、临邑、商河、乐陵等县。现临邑县有德平镇。
《德平县志》(清光绪十九年)、《德平县续志》(民国二十五年)等,丘氏相关条目四条。
1. 邱茂英 教谕(明 职官 德平县)
《济南府志》(清道光二十年)卷二十八 秩官六:
明 德平教谕(正德)邱茂英,福建莆田人。举人,三年升淳安县。
《德平县志》(清光绪十九年)卷五 官师志·职官
明 儒学教谕(正德)邱茂英,福建莆田。举人。三年任升纯安县。
2. 邱岳庐 贡生(明 选举 德平县)
《济南府志》(清道光二十年)卷四十一 选举三:
明 贡生(崇祯)邱岳庐,字太华,德平人。丙子岁贡,官训导。
3. 邱岳 贡生(明 选举 德平县)
《德平县志》(清光绪十九年)卷六 选举志:
明 岁贡(崇祯)邱岳,丙子南直庐江训导。
4. 邱桂乔 教谕(清 职官 德平县)
《德平县志》(清光绪十九年)卷五 官师志·职官:
清 儒学教谕(光绪)邱桂乔,字华南,胶州人。举人。十九年任。
14、平原县
春秋战国,齐国平原邑。平原名始见。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以平原邑为县城置平原县。汉高祖六年(前201)置平原郡,治所在平原县城,辖19县,包括平原县。其后至今,所属虽有变易,但县名一直未变。今平原县属德州市管辖。
《平原县志》(清乾隆十四年)、《续修平原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等,丘氏相关条目一条。
1. 邱民 贡生(明 选举 平原县)
《平原县志》(清乾隆十四年)卷七 选举志:
明 贡生(景泰)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