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谱动态

“梦龙”辩析与文兴公祖源及生卒年考

字号+ 作者:济华 2009-07-05 20:30

近阅中华丘氏宗亲总会蕉岭分会副会长、希进公祭祖理事会会长应均叔携来《粤东丘(邱)氏溯源资料汇编》(第一辑·下简称汇编,如有引文,皆引自该汇编),内有《致古梅州石窟都丘氏始祖梦龙公裔孙的公开信》等研究资料,深佩宗亲们为正本清源所作之努力。然览信中内容,尚有惑焉。今请以蠡测之见请教如下:
1、关于梦龙公一说:
汇编断言:古梅州石窟都始祖就是梦龙公。上援清康熙八年赞化公之说:“《镇平丘氏十四世重修族谱序》‘盖始祖梦龙公,原居上杭胜运里上南湖……’”;下引清末丘逢甲之文:“《宋徵士参丞相少保信国公军事丘创兆先生家传》(下省称创兆家传)‘先生讳文兴……父讳梦龙,为朱子再传弟子……’”,以证其是,且云有庐墓可考。余曰未然,胡适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此云治史之要也。谱,犹族之史也,其要亦然。况梦龙公一说事关追祖溯源之大事。既然一世以上未详,当于上杭宗谱查找之。若不得,宜缓图之;若得之,宜以横排世系,纵贯时间之原则,务求证据翔实、确凿,万无一失,方可定论。六世祖希质公、希正公初编家谱,无旧谱可援,一世始祖讳,年远不知矣。二世祖以下至四世,犹知其讳,然生卒无年,不可追也。后世裔孙欲追始祖讳及生卒年,益增其难。加之明、清尚未引进西历,无公元可考,乃至隽诜公错认他祖,逢甲公履其北辙,时序颠倒而不知,世系紊乱而不觉。吾辈追祖溯源,固尤当慎之又慎者也。余以为,始祖讳梦龙公一说纯系清赞化公轻率之言,缺乏佐证。敢问梦龙公之说,赞化公于何谱得之?有何考证?据赞化公称:“盖始自梦龙公,”又称:“爰溯其先,悉属韩八娘之所产也。”又称:“又再溯其先始祖丘公发二郎,祖婆蔡氏,夫妻双葬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葛藤坳金山上,”上二称皆有按语曰错接,既然其作谱序出言轻率,将上追世系错接,那么何独取其梦龙公之说也?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大意是:夏礼和殷礼,孔子都能阐述,但在杞(夏之后)和宋(殷之后)那里缺乏足够的文献资料,如果我有足够的资料,我就可以证明我说的夏礼、殷礼不会错。这就是孔子虽然能说,却无足够证明以证其是,所以不说的道理。赞化公岂贤于孔子?孔子无证不说,况赞化公乎!按希质公、希正公言,始祖有兄在上杭,有弟在河源。据此,始祖为仲可知。若查得上杭老谱中有三昆仲者,必欲兄留上杭,其弟一在古梅州石窟都,一在河源,上接世系亦有可考、可征方可。然犹未可也,又必以公元计之,合乎“横排世系,纵贯时间”之原则,始可初定。言初定者,定论宜缓不宜急之意也。必欲先公告于世,后无所争辩,无异议方可。今赞化公所追上系皆非,故赞化公之说不足徵也。至若创兆家传,据余所知,逢甲公只认同始祖六十郎,疑梦龙公一说,指为讹传。(见民国三年,1914,甲寅抄本)今阁下所引逢甲之文,乃为辗转传抄、鲁鱼帝虎之本,与早年民国三年(1914·甲寅)抄本相去已远。创兆家传逢甲撰于1908年(光绪戊申),文中对梦龙公之说颇有质疑,故旁加眉批。为便于一览,兹将眉批赘述如下:“一说讳梦龙(按·疑指赞化公),传中有云,父讳梦龙,为朱子再传弟子,邃于易,梦中见乾卦象,乃以自名,以大学上舍云云。余删此数句,因观旧谱,上代有继龙、从龙、梦龙之名,今此又名梦龙,恐是讹传,不如以六十郎为便。如此梦龙之名实则上杭谱所著继龙、从龙、梦龙之名讹也。”可见,逢甲文并未认同梦龙公一说。余见今各谱所引创兆家传皆无眉批,且将眉批所云“删此数句”移接主文,相引流布,至令谬种流传。按抄本当以最早为准,第诸宗亲未见甲寅抄本而已。今特寄上1914年北房丘钦铭所抄(即民国三年甲寅抄本),以供审校,同异之处,不难辨析。逢甲公于1904年创办族学“创兆学堂”亲任第一任校长,钦铭时任“创兆学堂”教员,而教员乃校长至近者。校长辞世越三年,钦铭手抄创兆家传。赖其后代保管妥善,文革未尝湮灭,得以昭示天下,此吾宗族之幸也。愿从此能去伪归真,还其本来面目。至若徐博东、黄志平教授所编之创兆家传,不知据于何本。在《丘逢甲集》中,有注明出自丘逢甲诗文稿第16册。余于3月25日15时曾约见黄志平教授(蕉岭人,已退休),咨询所编是否逢甲公手迹,教授但云来自应枢叔处(丘逢甲之嫡孙、居广州),是否手迹已无印象,余当即送一甲寅抄本给黄教授,教授欣然受之,称此前未之见也。是晚,余即拨通长途询应枢叔,应枢叔告余前几年已交省博物馆收藏,将往省博馆处复印寄来,不日应见分晓。
2、梦龙公墓碑:
览《关于古梅州石窟都丘氏开基祖源流考(总结)》,文中列出明代1433、1438、1442、1450、1574诸谱之记载,均言始祖不记讳(见汇编116页)。在《关于古梅州石窟都丘氏开基始祖研究的补充说明》一文,更有申明:“现总会四期资料汇编56—73页刊出在明代1438——1590五次修谱都没有写明始祖名讳。”(见汇编114页)余以此乃知终明代无梦龙公一说。然与之相反的是:在《致古梅州石窟都丘氏始祖梦龙公裔孙的公开信》云:“据明代老谱记,梦龙公,妣张、刘氏卒后分别葬大坑头坐东向西。清康熙年间,裔孙迎考、妣骸同时迁葬到员子山麻地岗合墓,碑刻:石窟都丘氏始祖考梦龙公、妣张、刘氏墓。”(见汇编13页)而始祖讳赫然在目,余惑矣!既云明谱无始祖讳,又云明代老谱记:“梦龙公,妣张氏、刘氏……”前后之说何相左乃尔!按明代老谱仅记始祖葬地,未云有碑。所记梦龙公何来?此惑一也。盖六世祖希质公居东山、希正公居牌坊下,至大坑头(今文福坑头)脚程28华里,折14公里,以一乘小轿不消半日可至,按客家风俗,岁时祭祀,不可或缺。岂希质公、希正公由幼及冠,从未墓前祭拜也?既有祭拜,何能不知碑文?既知碑文,何能不知大祖讳,此可推而知之者也。可知彼时或有葬无碑(用石头砌墓头),或碑已毁,故未见也(按明代始有石灰修墓)再者希进公居员子山,与大坑头不过咫尺,岁有兄弟相聚之日,岂能不知。如是,则明无墓碑可知矣,将梦龙公附之老谱,托言以售假者也。
又云:“始祖考妣墓因‘文化大革命’遭破坏,墓碑无存”(见公开信,汇编13页),按康熙(余藏谱记乾隆17年)始祖迁葬至员子山麻地岗,建墓乎?未建墓乎?谱无记载。若有建墓,墓应在焉,赞化公、隽诜公、逢甲公将往谒焉,往谒焉,必见墓碑,既见墓碑,赞化公将叙之于谱;隽诜公将不认六十郎;逢甲公将不疑梦龙公。故推知赞化公、隽诜公、逢甲公皆未见其墓也,若无墓。何云墓遭文化大革命破坏?此余惑二也。至若:“梦龙公原有碑文‘书法劲健,笔锋雄浑,相传为谢翱手笔’”云云,不过张冠李戴之辞,不堪一驳。按创兆家传云:“其墓碑书法雄伟,相传亦翱书云。”以上下文贯之,“其”者,先生也!先生者,创兆公也!另“总结”一文云翱所寄诗“仍镌碑立于墓侧”,更属《山海经》奇谈。余从事文化工作凡三十余载,闻所未闻也!县文物普查未尝发现也。果有,则为古文物矣,文化局且立碑矣!又云:“维我始祖梦龙公于宋季元初,由上杭迁广东梅州之石窟都(后称镇平)开基始祖。在镇平住过一段时间才去世的,有庐墓之可考”。“有庐墓可考者”为今墓也。今墓立于何时?宗叔应均,中华丘氏宗亲总会蕉岭分会副会长、北房祭祖理事会会长也。二次立碑皆其亲躬。为余言:“始祖碑于1987年立,初为‘石窟都丘氏始祖六十郎讳继龙公之墓’(按·妣文略去,下同),1990年后,秀强宗亲及梅县宗亲建议,将继龙公更为梦龙公”。既梅县宗亲之所示、宗叔应均之所立。且屡经更易,非古何考?。此余惑三也。此三惑者,亦余有以就教也。若不能释,而将梦龙公刻之于碑,以一已之见,作千秋定论,呜呼!吾不知其可也!
3、始祖不记讳。
公开信云:“非不知大祖者,而是不记讳”。此乃欲坐实梦龙公之说而言之也。余曰:“此说其错有四焉”。一曰曲其义、二曰违其旨、三曰乖古训、四曰己不欲。其一、按明宣德八年俊公《程乡丘氏族谱》行实录中云:“始祖不记讳”(见汇编110页),考其义当有二焉。一曰知而不记;二曰佚其名、无可考、无从记。今用其一而弃其二,何也?果不知有二义乎?又云:“……不要带着主观意愿去套取谱料,合已意者就取,违已意者弃的手法,这样必然导致更大的混乱。”斯言善矣!然愚以为,非不知其二也,违已意者,固弃之也;为张梦龙公之说而避之也。此公开信所以曲其义也。若如言,先祖“非不知大祖者,而是不记讳。”则梅州宗何不守先祖例、遵先祖意以尽裔孙之孝?或有问及始祖讳者,则对之云:“吾遵先祖也,不言讳也。”,可矣!何乃耿耿于始祖无讳也。其二、或云希质公、希正公不记讳,因修谱“有的记讳,有的不记讳”。余曰:“差矣!不记讳何能知所自、溯所源?此说乖记讳之要义、违修谱之宗旨者也。”盖谱之修,有以纪世系、序昭穆、知所自、明支派也。而始祖者,乃承上启下之隼接,追本溯源之关键,尤其至要,岂可知而不记之理。既乖义而违旨,前哲弗为也。既弗为,此说敢问据于何朝、何人、何本?欧阳氏乎?苏氏乎?抑有他谱乎?余披《粤东丘(邱)氏溯源资料汇编》,以求他例,并未有所见。查本宗由上杭入粤之各支始祖均有其名,再旁观他氏之谱始祖亦有其名,何也?盖违其旨故也,各支、他氏弗为也。其三、希正公云:“一世祖以上未详,兹不敢妄记。”不敢妄记,故厥如也。因之,始有前代如赞化公、隽诜公及今世裔孙追本溯源之举。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见《论语》朱熹集注)盖一世祖为远者也,而能追之,是追远也。今者始祖名佚矣,恐祭有未尽其诚,故后世汲汲以求,欲追远、以尽其诚也。云希质、希正知祖而不记讳,其可谓追远乎?尽其诚乎?岂希质、希正未能慎终追远乎?此乖古训者也。其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六世因始祖不记讳,迨百代千代以后,皆不知吾始祖讳矣!其不惟六世之所憾亦后世之憾也。故值大平盛世之时,众裔孙旁征博引,不遗余力。此众裔孙不欲见始祖无名讳也,是已不欲也。今也以已所不欲,施之于祖,谓希质公、希正公知始祖讳而不记,其可乎?窃以为,吾等皆始祖之后裔,一脉相传也。已不欲,祖亦不欲,其情一也,非后世贤于先祖也。故乃“已所不欲,施之于祖”也。有上四错,“始祖不记讳”之说,可以休矣!今也宗亲煌然以“始祖不记讳”为修谱原则(见汇编110页《文胜文兴之父梦龙公辨析》),余恐后学或有不审,信然不觉其非,以此为例,续谱时何祖记讳,何祖不记讳,随心所欲,必贻害无穷矣!此余之所以虑及者也。
4、虚拟命题
梅州宗亲因希质公、希正公云始祖不记讳,遂生出诸多猜想。汇编《关于古梅州石窟都丘氏开基祖研究的补充说明》又云:“说文胜、文兴都不知其父的名字,岂不是有不孝之嫌吗?”,“文胜、文兴负父来石窟都,岂有不知父名之理。”振振然似莫犯其锋。诚然,子能养老而不知父名者盖寡。故非聋哑皆知父名。正因前所设有乖常理,故言此乃虚拟之命题。炫人耳目者也。岂不知谱乃希质、希正从兄弟所编,与文胜、文兴何干?汇编竟以此为说。得毋虚拟命题乎?
5、元季错接宋季
梅县诸宗亲在《浅析古梅州石窟都丘氏先贤诸篇族谱图引、图序》中,对希正公:“家旧有谱,遭元季兵燹不存”之说,以“极不负责任”的指责,加以抨击。云:“大家明知文兴公抗元复宋失利,隐居在石窟都,潜回上杭奉父梦龙、兄文胜来石窟都居住,急于逃难,那还能顾及家谱之事,假如真有旧谱,如果带上在路途中遇上元兵反遭迫害,这绝对不可能的事。”然后斥其:“他何曾知道家旧有谱”。览至此,余不禁掩卷太息:“甚矣夫!对先祖何其不敬也若是!”(其文有多人签名)希正公言:“……遭元季兵燹不存。”夫元季者元末也。非宋季也,季者末也。梅州宗亲责以宋末事,与元末何涉?且旦旦然一如亲历亲睹,不审者反信其真矣。本不屑置辩。然为上祖正视听,不能不辩也。嗟夫!古有郢书燕说之事,今见元宋颠倒之辞。直令人哭笑不得也。元祚98年,宋末与元末,时差近百年矣!奈何以已之不察。诟病于先祖,甚矣!
元政暴虐,早已激起汉人及少数民族之反抗。1333年始,二十年间起义纷起,从未简断。距吾祖近者,南有增城之农民起义,北有漳州、泉州之农民揭竿,一时烽烟四起,盗贼蜂至,元末,更有明军从海上入广东,元作困兽斗,大肆抢掠,血火之中,先祖必以性命为贵,彼性命、家园尚有不保,况家谱乎?入明后扫除残余,仍余波未尽。追吾祖宋末入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递至六世,国无宁日。直待天下初定,始得安居,始得潜心科举,始就功名,始得与言编谱,然,是时家谱不存矣。始乃追记上世之讳,而始祖讳已佚之矣,此所以不敢妄记者也。希质谱成于1438年,上距1279年始祖入粤已159年矣,吾等众裔岂可不知,岂能对祖宗说三道四。若能反心自问,清咸丰元年(距今亦159年)间事及大高曾祖之讳,己知之乎?希质公、希正公今日蒙诟,缘于裔孙失察,吾等裔孙尤当反躬思过,三省吾身也。
以上所言,如有不当,请赐教焉,幸甚幸甚!
6、文兴公生卒年考
谱载文兴公生卒年不详,逢甲公在《宋徵士参少保文信国公军事创兆丘先生家传》提到三点:一、度宗时以荐辟入都。二、不遇,归道虔州。三、卒于元大德间。今可以从这蛛丝马迹中寻找依据,推出文兴公的生卒年,并据以推出始祖生卒年。
一、紧扣度宗时文兴公以荐辟入都事
度宗,1265至1274年7月,在位9年。到底文兴公是那一年去临安的?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根据逢甲公的记述,文兴公是受地方官的推举(荐辟)去临安的(南宋首都)。自然除地方官直接向上级呈文外,还会有一封亲笔信交文兴公带去。类似现在的介绍信。他在临安,需逗留一段时间,一来需要准备皇帝的考试——写策论。那时多以策论的形式,让你提出对时政的看法,一般是命题文章。二来要找一些关系人,通通关节。但由于贾似道当朝,看了文兴公的文章让他不高兴,斥不用。不过,他在逗留期间遇上了岳鄂王之孙(岳飞死后平反,追封为鄂王),伟先生(伟字作动词解),以女妻焉。虽然仕途无望,却幸选东床,娶了名门闺秀。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算是不虚此行。不过,因受一门忠烈的影响,这使他为宋朝的安危有了尽忠的准备。这些是文兴公在临安的背景。
二、不遇,归道虔州
实际上,度宗时,南宋政权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安徽庐州、四川潼川、开州等城市正在受到元朝的大举进攻,边事告急。尤其素有七省通衢的襄阳,更是打了五年的防卫战终告沦陷。本来朝廷正值用人之际,但贾似道是有名的奸相,忠臣义士受到排斥。文兴公不免心灰意冷,虽不愿再逗留,但对宋王朝的安危却多了许多牵挂。因此,回家时特意绕道江西虔州(今赣州)谒见文天祥(是重要的时间依据),彼此都在为宋王朝的存亡担忧,所以,谈得很投机。我们知道,文天祥江西吉安人,1256年中状元,那时才21岁。他是什么时候守虔州的呢?是1274年2月至1275年正月。(一说10个月)。文天祥那年39岁。由于不久就接到临安的勤王诏,于德祐元年(1275)二月文天祥带了三万五千虔州青壮应勤王诏入卫临安,这样,我们就可以推定文兴公是在1274年路过虔州的。早了文天祥不在虔州,迟了文天祥已入卫临安。假定文兴公为荐辟事入临安前于文天祥守虔,为1273年。临安逗留时间为1年。那么,与岳鄂王之孙认识当在1273年下半年或1274年上半年。我们假定1273年是岳鄂王之孙将女许配给文兴公的一年。于同年或于1274年成婚。那结婚这年将是推知文兴公生卒年的关键一年。因为,没有文兴公的婚期,就很难推定他的准确生年,幸而文天祥知赣州的时间很短。使得我们的推定可以锁在文天祥守赣州那年。
那么,文兴公多大年纪娶亲呢?
文兴公归道虔州,确定在1274年以后,结婚时间就可以确定了。首先,文兴公因上书触时相忌(贾似道),不遇而归,眼见仕途无望,宋朝江山朝不保夕,功名的想法就会弱化。另一面,与一门忠烈的岳鄂王曾孙女结婚,在家乡也能提高家庭的声望,他会感到特别的自豪,无疑会剌激他产生早点成家立业的想法,相信接下来会抓紧时间结婚,一来了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高堂心愿;二来时局动荡,易生变故,所以,婚期不会拖延。今假定1274年成婚,接着推定结婚年龄。有理由认为,他的结婚年龄应在25岁左右。为什么呢?回答以前,先弄清文兴公未婚时个人情况:1、文兴公是否未婚,因为只有未婚青年的婚龄才相对较容易推定。否则,男人六十仍可结婚,婚龄就很难推定了。那文兴公是不是未婚青年呢?回答是肯定的。理由如下:一、文兴公没有婚史。大家分析:岳氏是名门之后。岳鄂王之孙虽已失势,其祖父封号犹存,不会将爱女给文兴公作续弦或做小妾。二、文兴公不是剩男。即大龄处男。因为文兴公自身条件不错。1、“以荐辟入都”,说明德才兼备,得到了地方官的赏识。2、“伟先生”,可见文兴公长得伟岸,气度不凡,这样的自身条件,一般在家乡会成为媒人婆猎取的对象,只是文兴公可能功名未就,不想过早结婚,不然,古时17、18岁就可成婚。因此,可排除文兴公是剩男的假设。有了以上二种情况,已足可断定文兴公是年轻的未婚青年了。
确定了文兴公是未婚青年,年龄就不会与女方差距大大了。过去女子年14谓之及笄,可以谈婚论嫁。年二十未嫁人称老女,男方会诸多挑剔。如果女方的婚龄锁定在15至18之间。这样,男方可锁定在20至25岁,这符合古代未婚男女的普遍规律。有了上述情况,我们初步推定:1、妻子岳氏是元配,年龄在15至18之间;2、文兴公是初婚,年龄在20至25岁之间,现假定为25岁,未婚、偏大(古代多早婚)。
现在有了两个已知数:1274年结婚,男方年龄25岁,求男方出生年?那么,1274年减去25岁,得数是1249年。这种推算以结婚时间为切入点,再结合文天祥守虔州的时间,这样,文兴公1249年出生,25岁娶岳氏,于1274年结婚。
不过,这一来,逢甲公所说文兴公年八十余的说法就不可靠了,是个溢美之词。下面我们推算一下:元大德的最后一年是1307年,假设文兴公卒于元大德最后一年,卒年减去生年即是享年。享年多少呢?只有58岁,头尾算起59岁。
如果无法接爱文兴公59岁的推算,只接受逢甲公文兴公年八十余的说法,那么,我们已知元大德在1297至1307之间,同样假定1307年卒,1307减去81得数是1226,即1226年生。不过请记住结婚是1274年的。因为文兴公1274年结婚是不可能变的,往后2年临安沦陷,元伯颜入临安,岳鄂王曾孙女未嫁就会加入流亡队伍。往前推一年,文天祥不在虔州(赣州)不可能谒见文天祥。现将结婚年减去生年,1274减去1226,得数是48岁,不能想像:岳鄂王让自已花样年华的女儿与48岁的未婚处男结婚。再说,1274年文天祥39岁,有史可查,文天祥收复梅州是1277年,文天祥42岁,如文兴公是51岁,这“参军”还能打仗吗?
如果文兴公1274年结婚,时年25岁,我们接下来看看情况怎样?文天祥于1275年二月入临安勤王的。临安陷落后文天祥才离开,那年是1276年。后来,文天祥去元营谈判被扣留,全太后、恭帝被虏。端宗景炎元年4月文天祥才从元营逃出,7月文天祥至福建南平,1277年3月文天祥收复梅州,那年文兴公是28岁,正值盛年。丞相文天祥那年是42岁。精力仍然充沛。我们知道,文兴公任职参军,血战沙场必须有思想准备,身体上也必须年富力强,按上述的分析推理,这些条件他都具备。所以,28岁的年龄是文兴公参与勤王可信度最高的年龄。
如果照搬丘逢甲之说,必然会闹出48岁老处男娶18岁名门闺秀和51岁从军的天大笑话。
前面已经说过,推算文兴公生年,目的是为了力求比较准确的推算出始祖的生年。而文兴公生于1249年,以30年为一代计算,始祖生年是:1249年减去30年,得数是1219年。文兴公是在1278年12月15日五坡岭一役败绩后,原路返回石窟都,“喜其山川”居于员子山的。按清黄香铁《石窟一征》载:“南宋来者寥寥”,。其他徐、黄等姓多是元末明初迁来,当知是时地广人稀,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我们无法知道始祖与文胜是否同时入粤,如果是,始祖60岁。此时文兴公是30岁。
根据以上分析,初步认为:始祖出生于1219年,宋嘉定12年。文兴公出生于1249年,宋淳祐九年。六世来孙希鲁生于1378年,明洪武11年戊午。按男、孙、曾、玄、来排序,乃始祖第五代,其间159年(1219—1378)。五代每代32年。
 
                                    始祖廿四世裔孙济华谨启

1、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2、欢迎广大宗亲投稿,投稿请发至邮箱:qius888@yeah.net

相关文章
  • 同姓各系  聚居上杭(之三)

    同姓各系 聚居上杭(之三

    2008-11-16 20:22

中华丘(邱)氏总祠全景在线观看
精彩导读
中华丘(邱)氏总祠捐款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