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谱动态

拓跋鲜卑丘敦氏和北魏河南郡丘氏初探

字号+ 作者:丘氏总会谱馆 邱常松 2010-10-12 20:26

中华丘(邱)氏海内外总人口逾500万,位列全国姓氏第65位。丘氏历史上有三个郡望:扶风郡、吴兴郡、河南郡。其中认属河南郡(俗称河南堂)丘氏族人为数最多。河南郡丘氏其中最显赫荣耀的一支系北魏时期北朝第一个太宗皇帝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20423)鲜卑皇族将丘敦氏·豆真改为丘氏,豆真之子丘敦堆,亦作丘堆应尊为河南洛阳鲜卑族丘氏的开基祖。丘堆(?—428)以功赐爵为侯,进临淮公,加封镇西将军,北魏明元帝拜丘堆为“右弼”,与“左辅”同掌百僚,实为宰相(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月出版的《中国历代宰相大辞典》有三位丘氏宰相入传:一是丘堆,二是明代成化间丘濬,三是明代崇祯间丘瑜)。

南北朝北魏第一个皇帝明元帝拓跋嗣将鲜卑皇族丘敦氏·豆真始改为丘氏。见模公墓誌铭:“豆真将军、镇守来国、归而命氏……”。那么丘敦氏又是始于何时呢?上溯拓跋丘敦氏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稽考《魏书·帝纪》第一《序纪》开始是代部落,自称是黄帝之后。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天下,北俗称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氏。积六十七世,公元前204年—前207年,即秦末西汉初,鲜卑第一个部落首领(即北魏后来尊称为第一代皇帝)曰成皇帝拓跋毛,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衍至东汉后期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第十三代献皇帝拓跋邻,执掌部落联盟首领,是拓跋鲜卑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指导鲜卑南迁,而且把北方的拓跋鲜卑部落联盟统治发展壮大。拓跋邻之前有12个部落首领(后称皇帝),历经西汉、东汉400多年,在松涛澎湃,林海苍翠,狍鹿成群的大兴安岭中生息蕃衍,他们吃兽肉,穿兽皮,住窝棚,过着群居的生活,是典型的原始社会。其发祥地就是大鲜卑山。大鲜卑山究竟在哪里?成了千古之谜。最近中央电视台四台播放的《走遍中国》长篇记实片“鲜卑溯源”,再现了19807月考古学家米文平先生在大兴安岭北段发现的“嘎仙洞”石室,找到了位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甘河镇东北三十公里群山环抱之中,离地面约二十几米,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气势雄伟,幽暗深邃,显得神秘莫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庄严。在石室内壁,还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年间(公元440451年)曾派遣中书侍郎李敝去嘎仙洞凿刻的祭天地和祖宗的祝文,字形古朴苍劲,共201个字,分成19行,与《魏书·礼志》中的文字记载完全一致。大兴安岭虽然物产丰富,但气候条件恶劣,动物的繁殖速度赶不上人类的破坏。人口的持续增长使环境成为制约鲜卑人继续发展壮大的瓶颈。西汉末,鲜卑族人从大兴安岭最北部迁到大兴安岭中部西南的大泽即今呼伦贝尔湖,此地厥土昏冥沮洳,当时是无尽的沼泽,一眼望不到头的荒原,漠北的严冬风雪让鲜卑人吃尽了苦头。以至于第6代拓跋推寅(称宣皇帝)决心要放弃大泽,继续南迁。但上天没有给他机会,焦虑而死直至二百年之后的13代献皇帝拓跋邻继承了先辈的遗愿,立志要离开这个恶劣荒漠的生存环境。据《魏书·官氏志》记载,至献帝(邻)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为了加强部落联盟统治,使原来不是鲜卑的部落逐渐融合于拓跋鲜卑的统摄势力中,献帝拓跋邻(公元209213年)“七分国人”,将统辖的几十个部落由七个兄弟摄领分成七个氏(据《辞海》释义,氏,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男子曰氏,女子曰姓。又氏别贵贱,贵者有氏。):(一)纥骨氏,由拓跋邻的大哥摄领(后改为胡氏);(二)普逌氏,由拓跋邻的二哥摄领(后改为周氏);(三)拓拔氏,由拓跋邻的三哥摄领(后改为长孙氏);(四)达奚氏,由拓跋邻的大弟摄领(后改为奚氏);(五)伊类氏,由拓跋邻的二弟摄领(后改为伊氏);(六)丘敦氏,由拓跋邻的三弟(据《古今姓氏书辩证》名豆真)摄领(后改为丘氏);(七)俟亥氏,由拓跋邻的四弟摄领(后改为亥氏)。以上七个鲜卑少数民族支系氏族部落连同献帝邻本人所摄领的拓跋氏(至魏孝文帝迁洛阳建都后,改为元氏),史称鲜卑望族八氏。后来献帝邻又命叔父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和车焜氏(后改为车氏)。这就是日后形成北魏拓跋氏的“帝室十姓”。《魏书·官氏志》云:“凡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公元477年)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拓跋邻于公元213年传位给他的年青儿子拓跋诰汾时,已是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他在漠北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中吃尽了苦头,伴着风雪的怒吼,刨个坑,睡在坑里面。尊贵的拓跋邻只能躺在冰凉潮湿的兽皮帐篷里,任由篝火冒出的浓烟无情的刺激双眼,他把对未来的憧憬喋喋不休地告诉雄姿英发的诰汾,不能在大泽继续待下去了,暴风雪会把你们埋葬,遍地的野狼会啃食你们的肉和骨头!你们的眼光要看得远一点,在那片荒泽的尽头,会有千里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只要勤劳,遍地会有吃不尽的粮食,冬天吃完了,春风一吹,又长出来了。走吧,迈开你们的双腿,勇敢地向南走吧!

14代圣武皇帝拓跋诰汾尊循老拓跋邻的二个遗令:本部落直系十姓亲属不准通婚,只许与外姓结婚来增加鲜卑人口,使部落繁衍强大;再是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坚持南迁,历经近50年的九难八阻,诰汾终于找到了美丽的归宿地——长川(今呼和浩特市东侧兴和县)。他儿子第15代神元皇帝拓跋力微又迁到云中郡盛乐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当时各个部落悉皆畏服,拓跋部人多马壮,威震草原,号称“控弦上马二十余万”。公元258年,拓跋部强盛起来,力微开始图谋草原上的霸权,当起了世袭部落联盟首领,此时东汉已经灭亡了,曹丕称帝,魏蜀吴三分天下。力微除了帝室十姓之外,其他异姓诸部加入拓跋部的政治联盟组织,由七十五个姓或部落组成。力微活了104岁,是寿命最长的部落联盟首领。拓跋力微将盛乐定为都城。公元315年,已是西晋末期,第22代穆皇帝拓跋猗卢建立代国,称为代王。公元386年,东晋孝武帝时期,17岁的道武帝拓跋珪改为魏国,自称魏王,史称北魏,也叫后魏。为什么称魏国呢?魏居土德,接续汉晋之间的曹魏。北魏所居的土德,就是曹魏的土德,承续的是汉朝的火德。拓跋之魏,即曹魏之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拓跋珪自盛乐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在这里驻扎了近百年。

公元420年,具有谋略才能和盖世武功的刘裕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南朝的开国君主宋武帝。而此时,已经称帝32年,统一了中国北方的拓跋嗣登上北朝太宗明元帝宝座,与南朝对峙。北朝自拓跋嗣之后,历经了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高祖孝文帝拓跋宏,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境初以黄河为界,后逐渐扩至秦岭、淮河。孝文帝是北魏英明的君主,他五岁做皇帝,国家大事,由祖母冯太后(即文明太后)决定。冯太后是文成帝的皇后,称得上是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献文帝在位时,便掌握大权,因母子政见不合,冯太后设计毒死了献文帝,扶持年幼的孙子拓跋宏做皇帝,自己仍执掌大权,前后当政二十五年。冯太后是长乐郡都(今河北冀县)人,也许是汉人的原故,热衷于北魏政权效仿汉族的封建化,她极力排除鲜卑贵族的阻挠,进行改革,尤其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中国各民族的融合。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病故,23岁的孝文帝亲政,他秉承冯太后旨意,执意继续进行汉化政策,以壮大国力,并怀着力图统一全中国的雄心壮志。孝文帝首先下决心要改变在气候恶劣,甚至六月天气,雨雪交加,风沙弥漫,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灾荒不断的平城做都城,选择富庶的中原腹地洛阳建都。时持节征虏将军、华州诸军事、华州刺史丘哲公随迁,见丘哲公墓誌铭:“而乩机运兆,迁鼎伊洛,万服归诚……”。可见丘敦氏改丘氏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经过精心策划与守旧派的斗争,终于迁都洛阳,动员了约一百万人从平城周围迁到洛阳附近,而后大刀阔斧改革整顿吏治,以才择官;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法”,推行均田制;废除鲜卑姓氏,改掉120多个姓,拓跋宏自己改为元氏,名元宏。魏孝文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499年,孝文帝在南伐的归途中病故,年仅三十三岁。之后又传了七个皇帝,至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而后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公元386年拓跋珪建魏到557年西魏灭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有的史学家称这个王朝为“鲜卑帝国”。南北朝至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被隋文帝杨坚夺取政权,南北朝结束。曾经称霸中国北方的拓跋鲜卑完全融合于汉族大家庭中,至隋唐时,已退出历史舞台,销声匿迹,不复存在。

沧桑嬗变,朝代更迭,在北魏至隋唐近500年的历史中,河南郡丘氏世代在朝名臣武将为数众多,据唐代林宝撰《元和姓纂》和后唐修成的《旧唐书》记载,丘敦堆(即丘堆)是文史资料最早的拓跋丘氏先祖。堆生跋,安远将军、赐爵淮陵侯。跋生麟,瑕丘将军、赐爵东海公。麟曾孙大干,任都督、镇梁国。大干生寿,镇东将军、封野王公。寿生和,和生十五子,多至朝廷大臣。最显赫的除了丘堆,还有丘和公,《旧唐书》列传,河南洛阳人,父寿。这是正宗拓跋鲜卑族后裔,生于北朝西魏元钦元年(公元552年),北周时年仅二十余岁为朝廷高官,任开府仪同三司。此官为大臣加号,意谓与三司即太尉、司徒、司空礼制待遇相同,许开设府署,自辟僚属。北周时官位分最高“九命”,为一等官,二等为“八命”,往下以七、六、五、四、三、二、一命类推,开府仪同三司为一等勋官(唐代时享从一品俸禄)。入隋时,和公累迁右武将军,遣为交趾郡太守(交趾郡治所在越南河内市),加封平城郡公,归唐后拜左武侯大将军、稷州刺史,赠荆州总管,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卒,陪葬献陵(即唐高祖李渊陵墓)。和公十五子,多至朝廷大官,最著名者丘行恭(公元586665年),唐高宗李治时累升至冀、陕二州刺史,右武侯大将军,封天水郡公,拜光禄大夫(二品秩位),卒陪葬昭陵(即唐太宗李世民陵墓)。秦王李世民曾因讨王世充,率丘行恭等数十骑深入敌阵,被围困,丘行恭独随,秦王坐骑中矢,行恭英勇杀敌,回骑射之,发无不中,余贼不敢复前,然后下马拔箭,以己马进秦王,步执长刀,巨跃大呼,刄斩敌众,突阵而返。贞观中,太宗下昭刻石为人马以像行恭拔箭之状(即昭陵六骏之一“飒露紫”),立于昭陵阙前,以旌武功,千古流芳。还有一位唐朝名将丘行恭之兄丘师利,曾仕隋,大业末(公元618年)与行恭公聚众万余保郿城,降唐,封上柱国、为左监门大将军、冀、贝、深、宣四州刺史诸军事、都督,后拜为谭国公(享从一品爵)北魏至隋唐期间,见诸史籍者有50多人,在宋代以后的历史长河中,河南郡丘(邱)氏人才辈出,见诸正史、方志、谱牒的卓异名人济济多士,群星灿烂,不胜枚举(详见《中华丘氏大宗谱·古代人物卷》),堪称彪炳史册的丘氏望族,为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令后裔丘(邱)氏族人倍感荣耀和自豪。

本文参考文献:

《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

《北魏史》杜士铎著,山西高校出版社1992年版。

《南北朝史话》程应鏐著,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北朝史解读》曾志华主编,华龄出版社2008年版。

《鲜卑帝国传奇》杨军、吕净植著,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

《讲述南北朝》王连升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2、欢迎广大宗亲投稿,投稿请发至邮箱:qius888@yeah.net

相关文章
中华丘(邱)氏总祠全景在线观看
精彩导读
中华丘(邱)氏总祠捐款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