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亲榜样

转业军人邱应发助困不辍

字号+ 作者: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 来源:中华丘氏网 2007-03-01 18:43

20年捐资10万帮扶近千人 转业军人邱应发助困不辍

[按语] 邱应发事迹被列为重大典型突出宣传

邱应发,1965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阳逻镇,大专文化。1983年入伍,后被抽调前往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他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共毙敌12人、伤敌6人,火线救护重伤员119人,用生命两次荣立一等功,其事迹被改编成电影《雷场上的相思树》。退伍后,和史光柱等一起作为全军英模报告团主要成员,在全国各地巡回作报告,1986年退伍回新洲区财政系统工作至今。20年间共捐款10多万元,救助1000多人,为此,他不惜卖掉军功章。

2006614起,《楚天金报》推出大型策划报道“明荣知耻,英模风范”,先后报道了潘星兰、朱伯儒、邱应发等12位英模过去的事迹、今天的本色,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邱应发,老山英雄的铁血柔情》(61624版)深深打动了读者,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邱应发事迹见报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在《楚天金报》上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深入了解邱应发的情况。次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昌尔也作出了批示。随后,省委宣传部到楚天金报及新洲区调查后,认为邱应发事迹突出、感人,建议将他列为重大典型突出宣传,并推向全国。俞书记对此再次批示,并请武汉市委主要领导关注邱应发的生活状况。

200687,省委宣传部、武汉市委宣传部、省市军区政治部及省市20多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抵达新洲,进行为期5天的集中采访。8日上午,新华社、《政策》杂志社及湖北省十多家媒体的20多名记者汇集武汉市新洲区,对自卫还击战两次一等功获得者邱应发的事迹进行采访。此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已提前来此进行深度采访。这是继《楚天金报》首发邱应发的事迹之后,由省委宣传部统一组织的一次重大典型人物的集中采访。

[回顾] 历史与现实 火线英雄不褪色

1983年,19岁的邱应发参军入伍,在济南军区某炮兵团服役。在那里,他自学完了高中未读完的课程。当时,总部急需抽调一批骨干士兵,补充到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听到这个消息,邱应发非常激动。他咬破手指,庄严地写下血书,主动申请上老山前线。在他的坚决要求下,部队领导终于同意,他与战友们驻进了距敌不到50的猫耳洞中,成为一名前线的卫生员。在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中,邱应发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战斗,两次荣立一等功。

一次是19857月某天的凌晨3时,敌人向我军17号高地发动了偷袭,战友们都被堵在猫耳洞中。只有邱应发一人跑出洞外,他拿起手中的武器,孤军奋战,一直坚持到凌晨6时,直到增援部队到达,从而保住了阵地,救出战友。“孤胆英雄”从此得名。另一次是“5·31”战斗中,他正在抢救伤员,突然发现10名越军包围过来,正想活捉几名战友。此时,邱应发突然拿出两颗“光荣弹”举上头顶,冲过去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就在他拉响手榴弹的瞬间,怕死的越军慌忙转身逃跑,邱应发就势把两颗手榴弹投向越军人群。4名越军当即被炸身亡,邱应发同时忍痛拿起冲锋枪,扣动扳机,向越军勇猛扫射,敌人全被歼灭!邱应发因此被抬往手术室经过了多次手术,至今,他的身上、手背上还有未能取出来的弹片。

 [秘闻] 亲情与友情 英雄捐献私房钱

从部队转业回新洲,邱应发有个习惯,下乡时身上总要带些钱,遇到需要帮助的群众,他都热心资助。20年来捐出10多万元,资助人员近千人。一位大伯对记者说:“当年邱应发转业到这里工作没多久,就捐了1万多元帮助乡里建砖厂、板厂,解决了许多乡亲的就业问题!”他曾把自己获得的一枚一等军功章转让给了一名爱好收藏的老板,换了4万元,全部捐给了困难家庭。“相比他们,我不愁吃不愁穿,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在谈起自己的扶困经历,邱应发憨憨地一笑。而提起邱应发,乡亲们赞叹声不绝于耳。

邱应发的家里并不富裕,其妻于1999年下岗,孩子刚上高一。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祖孙三代住了10多年。妻子吴素珍下岗后,开了一个小型养鸡场,与新洲的光荣院一墙之隔。每逢节假日,邱应发就在养鸡场里捉几只鸡,给光荣院里的老人们送去。而妻子发现鸡少了几只便问他,邱应发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回答说:“那谁晓得,飞了吧!”这些事,吴素珍都一笑了之。

1999年秋天,有一次,邱应发的行为却让吴素珍大为恼火,两人为之大吵。他的一个战友名叫林金芳,身患胸腺瘤,生命垂危,需要一笔钱动手术。“他向我要了4000元钱,只说有急用。”后来这笔钱迟迟没有收回来,妻子步步逼问,他无奈才讲实情。原来,邱应发向战友林金芳捐了1万元。其中包括邱自己5000元的私房钱,妻子4000元钱加上邱向同事借的1000元。争吵之后,邱应发才将自己战场上的一些经历讲出来,吴素珍深受感动。吴素珍说:“像他这样经历过生死的人,把亲情看得淡一点,把友情看得重一些,我和儿子都想得通,支持他。”

2003年,有一次,邱应发无意中跟儿子邱亚雄谈到自己上过战场,还立过战功。儿子翘了翘嘴说:“你吹牛,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后来,邱亚雄在电视中看到爸爸受表彰的镜头,以及爸爸参战情况的介绍,他这时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果然是两立一等功的战斗英雄。

“儿子也开始帮助他人了,我好高兴”,邱应发说。据了解,2005年的一天,邱亚雄给爸爸打电话要生活费,接到电话后,邱应发有些奇怪,按理儿子的钱不可能用得这么快。他来到学校,邱亚雄的同学才告诉他说:“你家亚雄把饭卡给同学了,那个同学没钱吃饭,爸妈都在外地打工!”听了这话,邱应发感到十分欣慰。记者就此问起邱亚雄时,他腼腆地笑了笑说:“这是小事情!”

20055月,《浙江日报》广告部负责人从杂志上看到邱应发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发动同事捐款5000元,并千里迢迢派人送来,叮嘱他用这笔钱改善一下生活,但邱应发一分钱也没有用在家人身上。其中的3000元,他用来资助一位父母双双残疾的农家孩子上大学,另外2000元,他购买了慰问品,送给金台福利院的孤寡老人改善生活。

[感动] 平实之中见伟大

在采访中,邱应发用朴实的语言回答了记者提出的4个“为什么”。就是这些很平常的回答,令记者深受感动。他的伟大,正是在这些朴实的道理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敌人怕了,我不怕,所以胜利了”

邱应发在坚守前线的一年半中,参加大小战斗近百次,抢救重、轻伤员100多名。他因为穿行于枪林弹雨之中抢救伤员而多次负伤,并有过9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

记者:为什么你能在战场上荣立两个一等功?

邱应发:这个不好说。看到刚刚谈笑风生的战友,转眼就牺牲了,我咬牙切齿,恨敌深切,那时我真没打算活着回来,所以我在敌人面前拉响了“光荣弹”,誓与敌人同归于尽,没想到敌人却怕了,但我不怕!他们跑,我就打,所以我们胜利了。

“战友踩着地雷去打水。我要解决村民吃水难”

1986年,邱应发退伍回到村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捐款2000元为村里打井。受邱应发的影响,村民自发筹款,村委会共筹集资金6000余元,在陶山村三个不同地方打建了三口井,该村百年吃水难题从此终结。

记者:你退伍回来为什么想要为村民打井?

邱应发:当年,我们住在猫耳洞没有水喝,打水要到山下。当时炮火连天,满山的地雷,多少战友下山打水,再也没有回来,多少战友为把水送上山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刚回来,发现陶山村民们同样没有水喝,看到他们挑水的样子,我想起了战友的身影,那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村民吃水难题!

“只想为老百姓做点事,就这么简单”

邱应发的战友崔先明告诉记者,他多次与邱应发到福利院看望老人们,老人一看见邱应发都非常高兴,都认得他,但问起老人们知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福利院的老人纷纷摇头说:不清楚,只知道他经常来。

记者:福利院为什么没有人知道你叫邱应发?

邱应发:我去很多单位扶贫或看望老人时,的确有人总是问我:你是哪个单位的啊,叫什么啊,我们一定要给你送个锦旗!我说不用了,也不要问我的姓名单位,我来这里不是为了要得到什么回报,更不是为了要锦旗!就只是想为处于困难中的老百姓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就这么简单。

“人要知道感恩,这样才有好报”

邱应发刚退伍回来时,为筹钱救济他人,不惜卖掉了一枚一等功军功章,这笔钱大多捐给了困难群众。而且20年来,邱应发始终坚持扶贫帮困,累计捐款达10余万,救助千余人。

记者:是什么支持着你坚持扶贫帮困20年,有没有想过放弃?

邱回答:从没有想到放弃。我的战友,有的立了一等功,甚至来不及立功,可早牺牲在阵地,有的立了二等功却已下身残疾。我好手好脚地回来了,还两次立了一等功,拿着财政工资,与我的战友相比,我真的太幸运了。如果不为战友、为老百姓做点事,我良心上过不去。因为人要知道感恩,这样才有好报。

(本文根据[荆楚网]转载《楚天金报》记者2006年度的相关报道整理

                                                      兴旺

(原载2007125《中华丘氏》简报第62期第14版)

 

【独家稿件声明】未经中华丘氏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 0755-83251234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