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历史名人研究新发现
(通讯员 王长远 邱中民 崔广平)2008年11月30日中午,毌丘俭研究会副会长、桐城镇上邱村村民崔立泰在黄花岭志公寺遗址取土场,发现一幢北魏造像碑,经运城市文物局专家辨认,此碑系北魏毌丘氏第七世祖造像碑。据《山西通志》、《平阳府志》、《山西地方名人志》和民国7年版《闻喜县志》记载,位居邱村黄花岭的“志公寺”第二任主持人毌丘法显,系毌丘七世的子孙。据研究考证,毌丘法显是中国西游取经第一人。
提到西天取经,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玄奘,即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一般老百姓将他视为“西游”第一人。其实,早在唐玄奘之前200多年,就有人完成了一次取经大业,此人就是毌丘法显,陈志龙先生曾撰文,介绍了这位闻喜人的事迹。
法显原名姓龚,有3个哥哥,都先后夭折。他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在他3岁时就把他送去当了和尚。杰出人物常常有不同凡人的表现,10岁时,法显的父亲去世,他叔叔要他还俗侍奉寡母。法显却说自己已经远离尘俗,心里只有佛。不久,他母亲在郁郁中去世了。从“敬业”的角度看,法显此举算得上“先进事迹”,而从现代人文角度看,却不符合道德标准。
公元399年,年过60已到退休年龄的法显决定去印度取经。他同其他4位僧人一起从长安出发,次年,抵达张掖,又遇到了6位有志西行的僧人,队伍扩充到了11人。
爬雪山,过沙漠,公元404年,法显到达佛教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此时,死亡或者其他原因已经让法显的取经团队只剩下了两个人——他和道整。405年,法显到了佛教圣地已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语,抄写经禅,一共住了3年。道整显然爱上了这个很适合僧人发展的地方,毅然移民在此定居。法显只好一个人继续他的印度之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在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409年法显途经孟加拉湾,到了斯里兰卡,继续取经。411年8月,法显坐商船回国。经过印度尼西亚等岛国,一路上多次遇险,九死一生,终于在412年7月14日到达山东即墨。法显前后经过30余国,历经13年。
法显的《佛国记》记载了当时西域诸国以及印度、斯里兰卡、印尼等国的风物人情,弥补了当地史书稀少的缺憾。《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此外,《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
论业绩和经历的丰富程度,法显的历史地位都不应该在玄奘之下,但由于文学“包装”,唐僧手下有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绿叶的衬托,使得原本不及法显的玄奘声名远扬,甚至到今天仍是影视作品的热门题材。
玄奘青史永垂,法显也同样应该永远为我们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