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祠修墓

北魏墓志与北魏帝陵

字号+ 作者:王鹤松 王国毓 2010-01-02 19:29

       北魏墓志二十四品,均为散落在洛阳地域民间的魏碑墓志拓片、卷轴、裱本中的珍品。始自《长孙澥志》,终至《杨济墓志》,时间在公元500年至公元574年,基本都是北魏墓志发展至成型期的品种。均为国内各馆藏无有资料记载,收藏于私人或交流于集市之间的珍贵墓志。

洛阳学人宫大中先生言:“北魏墓志,邙洛为其故乡”,自从魏孝文帝移都伊洛之后,“自表瀍西为山园之所”,以北魏文帝拓拔弦(元宏)长陵为中心,横亘于洛阳北部邙岭,散布于瀍河两岸,东西绵延四、五十公里,南北跨越十数公里,位于现今河南洛阳孟津南部及洛阳郊区周围地带,形成了一个以帝陵区为中心,王族、宗室、勋亲、望族拱围附葬的北魏陵墓区。据历代学者考证,瀍河两侧北邙山域墓葬的分布,大致为几个区域。
一、以北魏孝文帝元弘长陵为中心的帝陵区。位于今洛阳老城西北十五公里处的孟津朝阳镇官庄村东有大小二冢(俗称大小冢),其大冢即北魏孝文帝长陵,其西南即文昭皇后高氏陵。1946年2月,位于长陵西北六十步的文昭高皇后陵,被盗掘,其墓志出土。据志云“附高祖长陵之右”,因之确定小冢左侧的大冢即孝文帝长陵。这是确定邙洛北魏陵墓分布的关键。同时,又从周围其它陵墓中出土的元晖志,宣武嫔李氏志,宣武嫔司马显姿志,冯邕妻元氏志,元倪、元则、元朗、穆纂诸志,都印证确定位于洛阳西北隅大冢即北魏孝文帝长陵。长陵确定后,其西南冢头村东(即现在洛阳古墓博物馆院内)宣武景陵等诸帝陵,及元氏皇族诸陵分布也逐渐明晰。按照血缘关系和封建的家族谱系,这一带属于皇祖及宗室近门。相反,各代远祖子孙则属于宗亲远门,分散到距长陵较远的东南面盘龙冢至拦驾沟一带。
二、初以文昭皇后终宁陵为中心的妃嫔葬区。魏孝文帝皇后文昭皇后初葬于孟津南石山村附近,神龟二年迁于魏孝文帝长陵西北处。以往出土的妃嫔墓志多现于孟津南石山、杨凹、郑凹等村三角地带,该区还陆续出土过一些侍奉皇族、妃嫔的大监、内司、付姆等内职的墓志,证明这些皇家内侍也附葬在此。
三、以长孙、王、杨、于、寇、侯、石为主勋旧、望族、帝族九姓、勋旧八姓墓葬均在长陵东北方位,主要分布在孟津县朝阳、平乐、送庄几个乡镇交界地带,在瀍东、长陵左侧外围。送庄西山岭头(现为西山头村)和后沟一带为长孙氏墓地,平乐西吕庙为丘氏墓地;为九姓帝族。送庄营庄北穆氏,平乐刘坡于氏,郊区马沟陆氏,为八姓勋旧墓地。属于其它内入的余部诸姓氏,以拦驾沟寇氏,侯氏墓地。属于重要降臣的,后沟乐浪王氏,弘农杨氏和左沟乐陵石氏墓地等。杂姓墓地也有分散在边缘地区的,如属勋旧的伯乐于氏墓地,小梁北辽公孙氏和北陈庄、南石山琅琊王氏等墓地。
四、其它墓葬分布。瀍西长陵左侧外围,洛阳郊区柿园村北有景穆子任城王世子澄一支墓地;东陡沟东有献文子赵郡王世子谧的墓地;水泉西有勋旧穆氏,东陡沟西南有苟氏墓地及其它内入的余部诸性;长陵西宋家坡的赫连氏墓地等。同时,在偃师,伊川等地也有少量墓志出土。
从上述墓地的区划,可以看出以长陵为中心,构成一个东南西三面环绕的折叠扇面地形。墓葬区分布在瀍河流域,形成了一个特大的墓葬群落,墓葬区按照尊贵长卑有序分区,这无疑地保留着原始社会族葬遗风,堪称世界罕见的地下碑林和古墓葬陈列馆,是历史留给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
洛阳一带的碑志,最早的当推东汉时期的袁安,袁敞父子的墓碑。至魏晋已发展成“埋铭”,即一般通称墓志铭、简称墓志。墓志是附葬品,记载死者的藉贯,世系,仕宦及生平主要事迹。墓志绝大多数是与死者同时代人所写。
因此古人云:“生时中庸之人耳,及其死也,碑文墓志,莫不穷天地之大德,尽生民之能事,为君共尧舜连衡,为臣与伊皋等迹。牧民之官(臣),浮虎慕其清尘;执法之吏,埋轮谢其梗直,所谓生为盗跖,死为夷齐,妄(佞)言伤正,华辞损实”。若去除那些“谀墓”之词,墓志亦记载有价值的史料。北魏时期的墓志与唐宋以后不同,唐宋以后人皆可有墓志,而北魏一般只有王室成员或重要人物才有墓志,所以对补充纠正史书能起相当大的作用。利用志铭钩稽史实,考证典章,补缀职官,纠正人名、地理之误,以石证史,以石补史,已获骄人成果。

1、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2、欢迎广大宗亲投稿,投稿请发至邮箱:qius888@yeah.net

相关文章
中华丘(邱)氏总祠全景在线观看
中华丘(邱)氏总祠捐款查询